王杰村里故事多

济宁日报 2019-04-01 10:02 大字

本报记者张伟本报通讯员王允欢

“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革命,永远跟着党!”一首《王杰的枪我们扛》,道出了人们对英雄王杰的尊崇以及坚定不移将王杰精神传承下去的信念。现在,这首歌已作为校歌,被王杰小学的师生合唱并录制下来。每逢这首歌曲在学校上方响起时,村民们也会在心里默默跟着吟唱。这是对王杰精神的传承,也是对来者的鞭策。在王杰村,还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如叮咚的泉水沁人心扉……。

金乡县鱼山街道王杰村,一个原本平凡的村庄,因英雄王杰的出现而变得不平凡。53年前,王杰面对炸点奋不顾身的一跃,掩护了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却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3岁。是怎样的土壤,可以孕育出这样勇敢无畏的英雄?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在英雄逝去半个世纪后,依然接过接力棒,继续谱写着动人的篇章?

沐浴早春的暖风,记者走进王杰村。王杰村原名华堌村,素有为国出力为人民服务的好传统。据史料记载,清朝时期为官的李赢桂、民国时期的李光汉、金乡女子参加革命第一人的李伟民,或廉洁自律,或敢为人先,留下了一段段佳话。该村素来还有面对困难英勇无畏的精神。解放初期,雨季万福河常常决口,老村长常在夜里带领民工巡视河堤,一旦有险情出现,就会马上召集村里的年轻人护堤。在护堤中,没有人偷懒怕累、避险惜命,个个争先恐后、奋勇向前。在与万福河水斗争的过程中,他们养成了这种勇猛精神,练就了打豁口护河堤的良好技能,在1953年、1957年与洪水的斗争中,华堌村民工曾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褒扬。

王杰牺牲后,上级政府计划给村里拨付20万元提升村貌,改善百姓生活。那时全村不足900人, 20万元不仅能给每家建所好房子,还能提升改善公共设施,让村民的生活大变样。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恩悌却坚决不要。他说:“现在国家还那么困难,我们要自力更生,坚决不给国家增加负担!”

王杰村的老党员王汉停之妻,身患残疾,生活困难。2017年11月,市文物局驻村工作组向上申请了3台轮椅,给他送去时却吃了“闭门羹”。王汉停说:“村里有多名残疾人,光肢体残疾的就有10多名,轮椅只有3台,作为老党员,家里人不应该享受特殊待遇,轮椅还是送给其他人吧。”驻村工作组跟他解释,这并不是按照党员优先,而是经过讨论研究,把轮椅送给行动最不便最需要的人。但任凭工作人员如何解释,老人就是不收。

王伟川老人是王杰的同学、战友。他向记者介绍:“我一直在回忆、搜集、整理王杰的事迹资料,把它们整理成书,给大家再现一个真实、鲜活的王杰形象,让更多人深切地缅怀他,让他的精神激励更多人。”

事实证明,王伟川的一番苦心并没有白费。在王杰村, “两不怕、三不伸手”的精神不仅得到了良好的传承,王杰孝老爱亲、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的故事也常常为人津津乐道,传为美谈。人们处处以王杰为榜样,注重修身齐家,明事理、知荣辱,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发扬光大。

高玉玲是村里有名的老寿星,今年已经102岁了。俗话说,高寿老人多孝子。高玉玲的家庭正印证了这句话。百岁高龄的她,衣着整齐,床榻整洁,头脑依然清明。90岁那年,高玉玲不慎将胯骨摔断,由于年事已高,入院治疗取得的效果也不很乐观,只能卧病在床。好在儿女孝顺,轮流24小时陪在她身边,给她喂饭、梳洗、换衣、照顾她大小便。一晃十多年过去了,老人身体依然康健。“母亲把我们辛苦拉扯大,照顾她是做儿女的本分。”三儿子马龙太这样说。母慈子孝,手足相亲,良好的家风让全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王杰精神对村里的影响是很大的。现在我们村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民风淳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榜样做标杆。面对荣誉和利益,大家不争不抢,都是公平公正地评选,最近村里刚表彰的好媳妇、好婆婆、好村民、文明家庭、美德少年就是这么产生的。现在各级领导在王杰村红色资源的挖掘和保护、王杰村产业的规划和发展上,都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我们村两委班子也在想法设法带领大家过上更好的日子,让王杰精神引领我们村发展得越来越好。”王杰村党支部书记王恩国说道。

新闻推荐

为方便农村群众办事,青创服务站开进村 金乡八部门试点“联合上门服务”

听说村里刚成立的服务站可以查社保、取钱,刘福云攥着社保卡找上了门。“大娘,您社保有1123块钱,医保还剩52块钱。”3...

金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乡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