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机制 夯基础 强队伍 促融合

济南日报 2018-12-03 07:36 大字

■本报通讯员李华亮郭利华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努力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坚持深度融合,强化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显著增强,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

建机制

写好信息化顶层设计大文章

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市”、“网络强市”战略,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纳入“十大民生保障体系”,与省教育厅签订了推进教育民生工程战略合作协议,每年将教育重点工作纳入为民办好十件实事和市级领导工作线,特别把教育信息化放到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引领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点,做到“四个优”,即优先部署,优先规划,优先研究,优先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先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绘制发展蓝图,规划建设路径,出台了《关于转发济宁市教育局教育信息化推进意见的通知》、《济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顺应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总体布局,树立教育信息化上下一盘棋新理念,科学规划全市智慧教育,研究制订教育信息化应用整体解决方案,逐步实现优质资源区域存储共享,教育信息化有计划有步骤地科学发展,既减少了大量公共经费的重复投入,又整合了优质数字资源,对促进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发挥了最大效益,巩固了济宁教育信息化排头兵地位,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由1.0进入到2.0时代。目前,我市正研究制订《济宁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

打基础

夯实“互联网+教育”物质支撑

不断完善“三通两平台”为主要标志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班级多媒体终端、创客空间、机器人实验室、数字化实验室、VR教室等设备,按照集成化、扩展性特征,大力推进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同步课堂”示范校建设,着力为师生提供开放式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与学环境。率先在全省建立了独立的教育城域网,对12条主干线路提质增效,疏通了内网访问瓶颈,中小学校实现了城域网络全覆盖,“宽带网络校校通”全面完成,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100%;“优质资源班班通”基本普及,“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信息化教学成为新常态,多媒体教室普及率97%;“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市“人人通”实现了注册和应用“全覆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得到全面应用,形成了“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新格局。

积极推进网络下的精准扶智,以名校网络课堂、一校带多校(1+N)等结对帮扶方式,推送优质教育资源到湖区、滩区、山区等,使薄弱学校的孩子也能在“互联网+”条件下共享优质的教育数字资源,有120多所学校实现了“网络同步课堂”。新疆英吉沙县的3所小学与我市金乡县王杰小学通过“网络同步课堂”实现了资源共享。目前,我市教育网内网学生机94583台、生机比10.9/1,教师机74379台、师机比0.95/1,多媒体教室21942口,教室网络接入率为96.1%,建成录播教室600余口。功能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为“互联网+教育”发展奠定了物质保障,促进了“用数据教学、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智能教育机制的建立,为广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全力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我市召开了全市教育网络安全与保密工作会议、市直教育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会议,出台了《济宁教育局网络管理暂行办法》,制订了《济宁教育舆情监控应急处置预案》,与教师层层签订了《网络安全承诺书》。开展网络安全大检查,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市教育系统网络和信息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检查的通知》,对全市所有教育网站、新媒体账号进行了摸底调查,完成了网络安全自查、等保测评、功能上云和改版等工作。

强队伍

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

我市非常注重抓队伍,带班子,努力提升广大教育干部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领导力和执行力,努力凝聚人心、汇聚人才,形成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源动力。率先设立教育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把技术和管理融合起来,打造一支技术与管理双料人才队伍。下发了《关于推行设立济宁市教育首席信息官(CIO)制度的通知》,在全市乡镇(街道)以上中心小学、所有中学设立了教育首席信息官。推行这项制度,提高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执行力,加强了信息资源管理,推进了区域教育信息化决策水平。

加强信息技术能力及素养培训。大力实施教师素养提升工程,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将继续教育学分作为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评聘及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三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信息技术培训制度,推进培训常态化、校本化,7万多名中小学教师通过参与远程研修、集中现场培训等,信息素养和执行力得到有效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实施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工程,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着力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执行力,规划用三年时间对全市1500名中小学校长培训一遍。举办了全市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暨融合创新培训,500名中小学校长参加了信息化领导力培训。

抓好信息化课题研究。以“微课题、微研究”为切入点,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努力破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难题,提高广大教师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信息化素养。先后承担了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技术支撑研究中心、中央电教馆、中国教科院、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等国家级课题,立项数量和结题等次位居全省前列。组织申报了教育部“全国教育信息技术课题”91个,立项38个;承担了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技术支撑工程研究中心“十三五”规划课题部分子课题,立项51个;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课题《益智课堂与思考力培养的实践研究》13个,立项10个;组织开展了市“十三五”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2017年微课题,结题118个。

促融合

助推打造教育信息化迈上新台阶

抓好“网络空间人人通”平台应用,我市努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育体系,充分利用空间学习平台,从学校管理、教学教研、趣味学习、班级活动、在线交流、家校互通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在班级空间应用地市级层面上,取得优异成绩。据统计,我市已注册学校1559所、注册班级1.83万个、教师5.9万人、学生80多万人、参与家长100多万人,发布通告4.8万条、阅读人数达378万,逐步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学习环境。召开了全市中小学“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推进会。中央电教馆副馆长蔡耘、省电教馆馆长王书勤等领导应邀出席,300多人参加了会议。利用孔孟之乡文化资源优势,加强传统文化教学资源整合应用,逐渐形成覆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动态开放、交互共享的数字教育教学资源。

开展富有成效的创客教育。从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出发,努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中的应用,出台了《关于推进济宁市学校创客空间建设的指导意见》,并以“创客教育”为抓手,实施了创客“三百”工程,即每年建设100个创客空间示范学校、培养100名优秀创客骨干教师、开展100个创客微课题研究,成功举办了3届创客节、8次电脑机器人竞赛,承办了1次山东省电脑机器人竞赛。有500多所学校、1万多人次参加了各级竞赛。先后在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际赛事中,获100多项大奖,有近百名学生通过参加机器人、创客、奥赛等,被北大、清华等高校录取。

利用新媒体新平台,加大信息化应用。启动了济宁“教育民意通”服务平台,对家长通过平台反映的问题,学校、老师和各级教育部门24小时受理和限时办结,在第一时间解决,提高了教育满意度。截至10月底,共有1842个学校(幼儿园)参与,建立公众号1223个、微信群23717个。开通了“济宁微教育”微信公众号,发布大量教育资讯、活动信息等。今年以来,共发布106次,各类图文信息587条,总用户达4.1万人,有96.8万家长关注微信公众号。

新闻推荐

金乡建立第一书记 “一对一谈心交流”制度

本报金乡讯(通讯员徐伟李博)金乡县创新开展第一书记“一对一谈心交流”活动,建立起县下派干部工作团、镇街下派工作队与驻村...

金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