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古厚今 国药传人
■本报记者 张彦彦
2002年时,40岁的杜新磊是金乡县的一名镇党委书记。偶然间,得知济宁中药厂濒临倒闭,没人愿意接手。一直对中医药有着特殊情感的杜新磊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接过这个“烂摊子”。
“我的外祖父是一名中医,自小我就跟着他长大,对中药 、中医有一种难舍的情怀。”自小就生长于中医世家的杜新磊,觉得中药厂不应该就这样倒闭,他决定把济宁的中医药事业重新振兴。可是,现实比想象的更加艰难,经过仔细盘点,厂里负债达到了4000多万元。“当时厂里已停产了,到处是垃圾,就连最新的设备也都是用了十多年的老机器,都生锈了。”杜新磊回忆说,第一次开职工大会时,厂里连个会议室都没有,职工坐在露天的院子里冻得发抖,工人长期未发工资,穿得破烂不堪,大多都骑着破旧的自行车,萎靡不振。虽然已时隔多年,但如今想起当时的情景,仍旧历历在目。
“很多都是跟着厂子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员工,看到他们当时的状况,真的令人心痛。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职工的生活!”于是,杜新磊在第一次召开全厂职工大会时郑重许诺:“马上恢复生产,工资不拖欠、给职工交上养老保险、 还清上千万的债!三年后让职工每人拿到六七百元的工资。”
六七百元的工资?在当时,大家连想都不敢想。
现实是,三年后员工的工资远远超过了这个数目。
为了实现当初对全厂职工许下的承诺 ,他拿出全部的家底,借遍了亲戚朋友,终于凑够了100多万元。“我赌上了全部身家性命也得恢复生产。”正是凭借着这份信念和四处筹借来的100多万元“救命钱”,厂里购买了原料、设备,还交上了水电费,仅用一年时间便恢复了生产。为了尽快让企业摆脱困境,杜新磊带头前往河北、 河南、江西、四川等地跑销路,在他的努力下,厂子当年奇迹般地实现了盈利。接下来,他投资2000多万元对厂区环境、公共设施、 生产设备、检验仪器进行升级改造,仅用五年时间就还清了4000多万元的债务,并在2009年退城进园,征地150多亩在济宁国家高新区建设新工业园区,2014年正式运营生产。在杜新磊的带领下,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实现快速发展,成为集中药生产、研发、经营为一体的高科技中药制药企业,恢复了440年老字号。很多人难以相信,这个中医“门外汉”竟拯救了传承百年的老字号。
“中药不仅药材要好,还要有好的炮制技术。”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广育堂文化,自2003年起,杜新磊开展全方位品牌保护。对广育堂明清、民国时期传承的1180个古方进行整理,并建立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恢复了“二仙膏”古作坊,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不仅还原古老的炮制技艺,同时还联合高校,培养了一批批中药炮制人才,使流传百年的炮制技艺传承下去。
然而,在做了大量技艺、古方传承工作之后,杜新磊和他的企业再度陷入困扰之中,他们发现:单纯的保护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药老字号如果不能适应现代人生活需求,古方籍和炮制技艺也就失去了生机,无法持续发扬光大,对老字号最好的保护就是让其适应新的发展土壤,在发展壮大中保护自己。”杜新磊说。
2013年以来,广育堂加大了创新研发力度,成立中药古方创新公司,并成立博士后工作站和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对广育堂1180个古方进行研究开发,制定新的广育堂配本。同时,联合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截至目前,公司共拥有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国家中药保护4项;片剂、丸剂、散剂、煎膏剂、口服液等九个剂型,122个品种,143个药品批准文号,其中1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0个独家品种,有35个品种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74个品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同时,广育堂开展国医馆全国布局加盟,目前已在济宁、济南、广州、哈尔滨、重庆、沧州等地先后开办广育堂国医馆30余家,未来计划三年内将在全国开办广育堂国医馆300家。2004年,公司顺利通过国家GMP认证。2009 年,二仙膏的制作技艺申请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 11月,二仙膏古法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随后入选国家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正是基于这种执着的精神和诚信的经营理念,杜新磊的广育堂医药至今已经家喻户晓,公司从未拖欠过工人一分钱工资,没有少缴纳一次税收。员工们每每谈及此都很感慨:“公司给了我们家的温暖,有生之年要继续做一个广育堂人。”杜新磊表示,他将继续秉承着对中医药的匠心精神,为人类健康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让中医药弘扬光大,走出国门,走向更大市场。
新闻推荐
本报金乡讯(通讯员龚爽)为扎实推进新农合、新农保征缴工作,提高全街道新农合、新农保参保率,高河街道在征缴前积极宣传,在征缴...
金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