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一座巨大的无字碑

甘肃日报 2021-01-28 07:08 大字

李立新

汉画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永恒的魅力,不断吸引着海内外的艺术家、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探讨。但无论从哪个角度,不了解其背景与内容,就图式、丧葬、意义等方面的解释总是浅显的。艺术学家张道一所著的《汉画故事:刻在石头上的记忆》一书,讨论的正是汉画的历史背景与真实内容。全书总录211条故事,名为故事,实为研究,是对汉画内容来源的清晰梳理。

这部著作首先厘清了汉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张道一明确表示,汉画在处理形式内容上是“多样和高超的”,它超越先秦,表现出绘画优异的品质和水平,所揭示的是汉朝人头脑中所想的和希求的内容,表现了一个想象奇异的神话世界。对于如何解读汉画,他引出鲁迅、傅雷、王朝闻的分析,提出“汉画是难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现象”,这就意味着,汉画在二维造型的处理手法上,在处理各种形象之间的“关系性律动”方面,做到了历史性突破。他得出一个结论:在七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彩陶、漆器、玉器、青铜器到帛画、壁画,所绘图形人物均为仪式性的表现,而只有到了汉代,“中国绘画从此走向了成熟”。

这部著作第二个明显的特征是,学力深厚,考辨求源。细读故事细目,第24条是“水陆攻战图”溯源。出土于山东嘉祥、莒县的画像石中,有几幅场面很大的战斗图景,均题为“水陆攻战图”。但在画面的某个角落,有一位骑着战马的女子,刻有榜题“七女”。“七女”是谁?为何要战斗?这引起了张道一的注意。他查阅《辞海》,得知有“七女池”,在今陕西固北县;再查阅《水经注》,得知七女池相传是汉项伯死后,七个女儿为他而筑;又查阅《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等史书,得知项伯虽被高祖封了射阳侯、赐姓刘,但“嗣子睢有罪,不得代”,即嫡长子犯了罪、不得承袭侯位。具体犯了什么罪,史籍没有记载,可能与“七女”复仇有关。张道一遍览汉画,最后在内蒙古和林格尔的东汉壁画上找到了“七女为父报仇”的榜题。由此,验证了“水陆攻战图”实与项伯有关,把战斗的双方、原因和地点揭示清楚了。

本书第三个显著特征是既注重汉画的“神性”,又注重其“物性”。张道一写过一册《造物的艺术论》,“造物”是他主要的研究范畴。汉画是百科全书式的文化景观,张道一认为不能只强调其伦理、神话、宗教等精神层面,而对大量物质文化视而不见。汉画上有一种捕捉小动物及飞鸟用的长柄网,称“毕”。张道一引《诗经》:“鸳鸯于飞,毕之罗之”,说明汉代对鸳鸯这样有象征意义的鸥鸟,是不能用弋射猎的,用网不伤其体,也符合孔子“弋不射宿”的仁爱思想。汉画上也见一种手持扇子样的物品,其用途是与人照面说话可以遮面,也可摇动生风当扇用。他以马王堆出土实物验证,称为“便面”。还有桔槔、铺首、投壶、六博、蹴鞠、飞丸、籥、钩、鼓等,均于书中排成若干条款,举文献、图例甚至出土实物对照,一一解释,与重要故事等量齐观。

读完全书,颇觉见解精辟,语释明确,行文简洁,图像也十分清晰丰富。张道一以艺术学家身份撰写此书,并能熟练使用文献学、历史学及社会学观念,将汉画图像作跨学科的解读,令人敬佩。他认为,中国人的艺术及思想丰富多样,非其他艺术可比拟,他“越看越有味道,心情也感爽朗了”。

中国艺术是由“美”向“善”的。无论如何,艺术的“善”,确实是人类永恒的归宿,正如本书《后记》所言,汉画“是一座巨大的无字碑”,它起于民间,构筑起中国艺术的基石。它时隐时现,或许这正是中国艺术的基因所在,值得我们崇敬与深思。

(《汉画故事:刻在石头上的记忆》,张道一著,中华书局出版)

新闻推荐

嘉祥教体局 走访慰问贫困生

本报嘉祥讯(通讯员张子晗)寒冬时节送温暖,浓浓关爱显真情。近日,嘉祥县各中小学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进行走访慰问,为贫困学生家...

嘉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