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拓片解秘汉画像石艺术 印像里的汉代故事
本报记者 王艳茹 通讯员 曹鹏
“天下汉碑半济宁,济宁汉画甲天下”,10月16日至20日,嘉祥第一届金石拓片展在文化馆二楼举办,此次活动由中共嘉祥县委宣传部、嘉祥县文化和旅游局、嘉祥县旅游文物服务中心主办,嘉祥县文化馆、嘉祥县图书馆协办,嘉祥汉画学会承办。
百余幅汉画碑刻拓片展示金石文化魅力
此次展览历经两个月紧张筹备,将嘉祥汉画学会以及金石爱好者收藏的系列金石拓片集中展示出来,囊括了百余幅嘉祥汉画拓片和碑刻拓片,其中以“历史故事类”和“现实生活类”为主体,展示嘉祥民间、武氏祠和宋山的汉画拓片约100幅,以碑文为主的拓片,展示嘉祥出土汉碑、晁补之家族碑文等拓片约30幅。
“这批藏品中,有些鲜少对外公布,例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家族碑文,还有宋山汉画像石、武荣碑、范式碑、许安国祠堂画像石题记等。其中宋山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和武氏祠汉画像石风格一样,都属于东汉中晚期,这批汉代画像石现分别存于山东石刻艺术馆和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嘉祥汉画学会会长、非遗项目嘉祥汉画传拓技艺传承人曹鹏向记者介绍道,“《武荣碑》是嘉祥武氏墓群的碑刻之一,由于黄河改道,墓群石刻大部分被埋于地下,清乾隆五十一年,钱塘人黄易任职济宁运河同知时,寻得原石,写下《修武氏祠堂记略》,此碑现存于市博物馆。”
在现场展柜,除汉代陶壶、陶灶等实物以及金石拓片文创产品外,还开辟了传拓体验专区,提供汉画像石传拓实物,由嘉祥汉画学会传拓师指导观展群众现场体验传拓技艺,通过体验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潜移默化地传承汉画传拓技艺。
嘉祥武氏汉画石刻反映汉代社会生活
金石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各类金石器物成为文字、书法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书法艺术价值,金石拓片是研究区域人文历史发展变化的重要实证资料,是地方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汇聚不同时代的重要金石拓片,不仅传承发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金石学及书法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拓片是如何制作的?汉画传拓技艺传承人曹鹏表示,先把要拓的花纹或文字尽可能剔刷清楚,用大小合适的宣纸盖上,把纸轻轻润湿,然后在湿纸上蒙一层软性吸水的纸保护纸面,用毛刷轻轻敲捶,使湿纸贴附在该物表面,随着它的花纹、文字而起伏凹凸。再除去蒙上的那层纸,等湿纸稍干后,用扑子蘸适量的墨,敷匀在扑子面上,向纸上轻轻扑打,就会形成黑白分明的拓片。
武氏祠汉画像石是我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据了解,武氏祠为汉代祠堂和墓地,位于济宁市嘉祥县纸坊镇武翟村北,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全石结构,石刻画像,雕刻精巧,取材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等。武氏祠最早见于《集古录》和《金石录》,南宋洪适又将其部分榜题字与图像,集于《隶释》、《隶续》中,并开始以“武梁祠画像”命名。清乾隆时,黄易等人进行了发掘整理,认为祠有四座,即“武梁祠”“前十室”“后石室”“左石室”,除将其中“孔子见老子”一石移置济宁学宫外,皆就地建屋将画像石砌于壁间,为“武氏祠堂”。这批石刻艺术重新问世,以鲜有的“画像古朴,八分精妙”引起世人瞩目。
嘉祥武氏汉画石刻题材内容广泛、思想内涵深邃、雕刻技法精美,当是汉画像石的巅峰之作,鲁迅曾称赞:“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在现存拓片中,有的雕刻精致细腻,线条流畅纤细;有的构图豪放粗犷,展现汉朝风貌;有的善于夸张想象,大胆浪漫;有的极富运动美感,静中有动……丰富生动的画面,斑驳古朴的韵味,以武氏祠为代表的嘉祥汉画像石艺术,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新闻推荐
采石人上山种树,钻石山重绘妆容 思路一变天地宽,“中国石雕之乡”嘉祥成为省级森林城市
嘉祥有大小山头126座,当地山区天青石储量丰富,约为90亿吨。正是坐拥天然资源,嘉祥成为著名的“中国石雕之乡”。然而...
嘉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嘉祥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