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我在生产队当读报员

农村大众报 2020-06-11 14:19 大字

与《农村大众》结缘,屈指算来,至今整好有半个世纪。虽已年迈,想到此缘,仍旧心潮澎湃!

1970年夏,我所在的嘉祥县满硐公社郗庄大队,根据上级部署,在每个生产队选一名读报员,利用晚饭后和白天劳动休息间,给大家读一读报纸。

当时,我们生产队的读报员由我来担任,因为我是初中毕业生。那时,我的文化水平在我们那个生产队是最高的,大家把我看作是“土秀才”,自然推举我当读报员了。

每个生产队仅有一份《农村大众》(那时称大众日报农村版),不知是生产队自己订阅的,还是生产大队统一订的。报纸是周二版,每期四个版面。为了把报纸给社员们读好,每当新报纸发下来,我都先认真地预读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在生字旁边注上音。因为生产队长是文盲,到底读哪篇稿子,全由我来决定。我就重点选取那些反映好人好事的好故事、有教育和提醒作用的小评论、对农业生产能及时起到指导作用的科技文章等,读给大家听。

当读报员的日子持续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生产队长就不再做要求了,我也见不到《农村大众》了。不知怎的,心里很失落,我就隔三岔五跑到大队办公室去找报纸,拿来自己阅读。大队党支部书记张玉标不但不嫌我找报纸,反而对我说:“只要喜欢看,愿拿几张拿几张,看罢也不用送回来。”至今,我对他都心存感激。

报纸读得多了,就跃跃欲试想给报纸投稿。晚饭后,下雨天,劳动休息期间,我脑子都没闲着。想好了就提笔写一篇,装到信封里,并在封皮上的收信人地址后面用括号注明“稿件”二字,再剪掉封皮的右上角,那时候,给报社投稿不用贴邮票,邮局照样给寄走。

一天,我发现我写的那篇《不能“人家咋着咱咋着”》刊登在1972年6月12日的《农村大众》上,高兴得我简直要跳起来。为了今后能及时查看我写的文章见没见报,我决定自己订一份报纸。那时候的《农村大众》订阅费不贵,一期两分钱,一年共两块一毛来钱。我从1973年一直订到1975年,1975年,我被公社党委聘去担任公社通讯报道员。

在公社机关,能阅读到包括《农村大众》在内的七八种报纸。我几乎天天捧着《农村大众》研究,因为我对她的感情太深了,上面刊登的文章短小精悍,很有乡土气息,一看就是咱农民自己的报纸。报社那时候非常重视经常供稿的基层通讯员,定期给我们邮寄内部刊物《大众日报通讯》,那里边的写作知识、通讯员好稿评析等,对我的启发很大,我的写稿水平提高很快。那段时间,是我发表稿件的高峰期。

之后,我又被县委宣传部聘为县报编辑兼记者。此后,尽管许多新闻能在网络上看到,但是阅读纸质版新闻的习惯我一直保持着,这当然少不了《农村大众》。

去年秋天,我把我多年来在报刊上发表的稿件进行了梳理,使之成为书稿,取名为《乡情乡音》,并于今年年初出版发行。书中共选了186篇文稿,其中近五分之一来自《农村大众》。《祝君脱愚》(发表于1986年12月30日)、《剥花生的人家》(发表于1987年1月27日)还被报社评为好稿而得奖呢。如今,翻看这些作品,自然更加感激帮我起步的这份报纸。

新闻推荐

嘉祥县满硐镇 创新方式巩固扶贫成效

本报嘉祥讯(通讯员贾翠娈王赟王嫣然)为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满硐镇创新方式方法,因村制宜,精准施策,大力实施产业...

嘉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