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 专门派车接送员工 了不起!这家企业处处为残疾人着想
本报记者万德龙实习生刘一帆
4月21日,是济宁天久工贸有限公司复工复产后首次发工资的日子,残疾职工狄方由的妻子手里拿着一摞崭新的百元大钞,数了一遍又一遍。一开始,狄方由也没有想到自己能拿六千元的工资。再三确认后,老狄十分激动,不禁想起了往事。想到最难的时候,为一百块钱电费没钱缴费差点离婚。
从意外车祸高位截瘫到月入数千元
老狄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两年前,一场意外车祸导致高位截瘫。正值中年的他是一家人的顶梁柱,上有父母双亲,下有三个还在上学的孩子,能干点什么增加一点收入呢?坐在轮椅上的老狄天天想这事。一天,他看到济宁天久工贸有限公司利用无障碍车间帮助残疾人就业的新闻,当即给这家公司的董事长李宪庆打电话。得知这家企业就是残疾人的“希望之家“,欢迎每一位残疾人到这个“家”里来。
老狄参加工作后,干劲十足,满腔热血。从一开始的一窍不通,到现在熟练掌握各个工序,贴标签、吊牌、不干胶、装袋等等。“在同事们的鼓励和帮助下,人越来越自信,既结交了朋友,又能为家庭带来收入,觉得自己人生有了价值,感到特别幸福和满足。”老狄说。
疫情期间,为努力把对残疾人的影响降到最低,既要尽快复工复产,同时还要保障他们在上班期间疫情防控的安全。复工前,该公司积极了解残疾人生活情况,通过电话沟通,摸清他们每个人的信息,安抚焦虑情绪。 家住嘉祥县梁宝寺镇引河村的梅永菊,在接到公司要复工的通知后,高兴得像个孩子。公司专门带着复工材料和防疫物资派车把她接到公司,她积极配合复工前需要填写的材料,做好了一切准备。“公司能复工了我们家的生活就有保障,不然日子就更难了。”梅永菊说。
王海2009年在苏州打工时因意外造成右手残疾,出院后进行多次康复训练,他以坚强的毅力克服用左手吃饭以及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2017年年初他来到该公司,单手操作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学会了粘毛毛和套翻等多种工序。来公司这几年,每天来的早走的晚,埋头苦干就是他对生活最真实的体现。这次复工又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决定通过自己的劳动增加收入,实现人生价值。
建无障碍厂房,累计安置残疾人就业180人
济宁天久工贸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李宪庆在一岁时被查出患上小儿麻痹症(骨髓灰质炎),落下了终身残疾。1988年,身残志坚的他辞去了供销社主管会计的工作, 回到竹匠李村,成立了世发竹器加工购销公司。经过4年多的奔波,成为江北最大的竹器市场,吸纳附近农民就业3000多人。
2002年第一批将企业迁入嘉祥县经济开发区,吸收安置贫困残疾人40名。采取“送货到户到人,加工后公司收回”的措施,专车、专人上门收货、送货,让260多个贫困户不出家门就能挣到钱。公司自2008年开始发展残疾人集中就业,目前已安置残疾人就业45人,先后累计安置残疾人就业180人,培训残疾人员工5期、210人。
为了让残疾人过上和健全人一样的幸福生活。2013年,在嘉祥县高标准规划建设手套园的时候,他提出建设高标准无障碍厂房的设想。2015年公司完成了全国首栋多层工业无障碍厂房建设。2017年,公司以关爱脊髓损伤者的仁爱之心,与嘉祥县残疾人联合会共同建立起山东省首家济宁肢协嘉祥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为脊髓损伤者提供了一个集治疗、康复、技能培训、就业为一体的服务场所。搭建起了医院、残疾人组织、企业、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有效桥梁,实现了机构训练和医院康复治疗相结合,专业指导与伤友互助相结合,就业技能训练与辅助性就业相结合的新型康复就业模式。
新闻推荐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客户现场交易,嘉祥县盛隆养殖场通过直播,启动线上销售,把产品直接送到消费者面前,以点对面,既保护了消费者...
嘉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