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的抗寒创意 张庆余

济宁日报 2019-12-13 10:15 大字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济宁的冬天似乎比现在冷得厉害,尤其在乡村。为了取暖,人们发明过许多奇妙的办法。

先说一种最简单的,孩子们常用,也是一种游戏。这取暖游戏在济宁市区叫“挤压油”,我们嘉祥农村叫作“挤烟油”。几个孩子聚在墙角,背贴着墙面一字儿排开,然后挤向墙角。最热闹的时候,是由一人喊着号子,大家跟着号子声,有节奏地挤。不一会儿,就挤得身上热乎乎的。

有的孩子体弱,往往支撑不住,会在中场退出来,也容易被人挤出来,重新排到最后的边上,光挤别人而不用被别人挤,照样能暖和。有的家长,见孩子在家冻得瑟瑟发抖时,也会嚷着孩子:“去,到街上挤烟油去!”

记得有一次,我凌晨起来去上学。因为去得早了些,离上课时间还有好大一会儿,蹲在教室里冻得不行,就喊着几位同学,在教室外的墙角玩起了挤烟油,竟然挤得头上冒汗。

在家里,过去的老年人或小孩,为了寒冬时节能睡个暖被窝,也会先“烘床”。

这种取暖,用的是火盆和烘篮两样东西。火盆又叫火烘子,黏土烧制而成,盆口像中型的菜盘子大小。做饭时,特意拣几把耐烧的柴禾棒,如细树枝、棉花柴、豆茬子等,不等燃成灰,就用铁铲子扒到火盆里,再用石片盖严闷死火。临睡觉之前,用一把软柴草,稍加引燃火盆里被闷死的炭棒。紧接着把被子掀开,将火盆放在床上,然后用烘篮罩住火盆,再把被子盖住烘篮。烘篮一般是用白蜡条编制的,长约80厘米,宽约35厘米。它的作用,是把火盆和被子隔开,以防被面被火熥糊。烘上十几分钟后,取出烘篮和火盆,人钻进被窝里,暖烘烘的,可以睡个舒坦觉了。

有的人家过冬时没有足够的棉被,在屋内睡觉御不得寒,就在村外空闲的地方挖地窨子暂住。

地窨子一般选在背风向阳的地方,在地面挖出一个半间房子大小、两米来深的“半地下室”,上边用木棍、高粱秸或玉米秸等棚好之后再覆土。室内向阳的一面,留出一个半米来宽的出入口,这个出入口向外被铲成斜坡式或台阶式,上方挂一门帘用以挡风。

地窨子里边,靠北墙打一地铺,放一层厚厚的麦秸。铺沿用一截粗木棍挡着,以防麦秸外滑。铺前留有仅供走动的狭窄小道,铺头的土壁上往里挖一个十厘米左右的洞,可以用来放置油灯,以防火苗引燃顶部的柴草。这样,整个地窨子的功能就算齐备了。

在这种地方休息,即使盖一床薄被子,甚至没有被子,只盖一件棉大衣之类的东西,把脚伸进麦秸里,睡觉的时候也不觉冷。冬天夜长,有时候相邻地窨子的一些伙伴聚在一起,围坐在草铺上打扑克,也挺有趣的。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我喜欢看小人书,经常在自家的地窨子里燃灯夜读呢。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两个冬季,正在上初中的我,寒假里和同班同学张自东,都因家里居住和御寒条件差,就在生产队的饲草房里靠睡草窝过夜。为了不被乱草扎刺,大人事先给我们套了一床草褥子,就是把两床单被子缝成一个套,里边装上麦秸,弄匀称后再缝死,铺在草窝上面。我和张自东两人“打蹬腿”,铺一床草褥子,盖一床草褥子,再加上棉袄棉裤又盖了一层,这样睡在草窝里,就感到暖烘烘的。

如今,取暖条件与过去相比,已经好到天上去了,不用我絮叨,大家自有体会吧。粤梅摄影

新闻推荐

嘉祥:“改”字当头 为民解忧

本报嘉祥讯(通讯员潘笛欢曹宝龙)嘉祥县在开展主题教育过程中,坚持“改”字当头,聚焦群众关切,确定98个即知即改问题,抓实整改,让...

嘉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嘉祥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