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驻乡村话“振兴”

济宁日报 2019-11-07 22:25 大字

本报记者武旭

本报通讯员孙欣曹守权

干部下到基层,工作开展的怎么样、面临哪些问题、获得哪些经验?在轰轰烈烈的“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中,嘉祥县“万名干部下基层”服务队队长主题教育学习交流会在孟姑集镇召开。说经验、讲规划、谈问题、解矛盾,与会的服务队代表们不逃避问题、不回避矛盾,就工作遇到的重点难点展开交流,掀起一场服务“乡村振兴”的头脑风暴。

一大早,与会人员先后来到孟姑集镇四和庄村、岳楼村和前杜村参观。四和庄村的“和合文化”、岳楼村的“忠孝廉文化”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场别具特色的“廉政”教育在参观过程中悄然进行。

孟姑集镇前杜村石是远近闻名的扫帚之乡,村内建有占地100亩的扫帚产业园,年产扫帚600多万吧,是江北地区最大的扫帚产业基地之一。“我们村的扫帚产业现在是大而不强,村里的几个扫帚大户相互竞争,价格压的也很低,难以形成产业合力。”前杜村村主任杜彦玲告诉记者,虽然村里修建了用于集中生产的基地,但基地内仍然是这家一块、那家一摊的小作坊生产模式,相互压价现象严重。下派干部进驻后,立即考察了村里的扫帚产业发展情况,制定了建立产业合作社、集中生产的规划。“还是咱上面的干部思路开扩,制定的整体规划不但很有执行度,而且考虑到我们村的实际情况,接上了地气。”杜彦玲告诉记者,现在前杜村的扫帚生产专业合作社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统一进货、管理、生产、销售。“就拿统一采购来说,我们初步测算就能每年节省原料成本几十万元。”杜彦玲告诉记者,专业合作社把全村的扫帚产业聚合成一个“拳头”,以大体量优势进入市场,进而获得议价主动权。而前杜村的规划也得到了下派干部们的认可:“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只有发展出扎实、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才能把人留在乡村,实现家门口就业、家门口富裕,从而进一步延伸乡村振兴战略的触角。”

说经验、讲规划、谈问题、解矛盾,参观结束后,代表们来到孟姑集镇政府会议室内,开始了一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头脑风暴。“我们现在敲定的农业综合体项目,可以流转几个相邻村庄的400亩土地,开展特色养殖、种植和生态观光,实现共同富裕。”大张楼镇下派干部工作组的代表告诉记者,从7月15日下派工作组进驻大张楼镇开始,工作组结合当地农业资源禀赋优越、耕作基础良好的实际,发挥下派工作组的资源优质,前后联系了20多个项目进行洽谈考察,最终确定了包括农业综合体在内的3个可落地项目。而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工作组也发现了当地产业链条整合不够,土地价格较低、群众流转意愿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下派工作组也给出了自己的“药方”:发挥村级党组织的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做致富路上的带头人,带动群众积极性;借助当地具有良好口碑和经济实力的民营企业,垂直整合资源、深挖潜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健全项目建设财务公开制度,打造让群众满意的放心项目、透明项目。

“黄垓镇是嘉祥比较偏远的乡镇,产业基础和各方面的条件可以说是比较薄弱,结合当地实际,我们的思路是发展特色种植业、整合闲散土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下派干部何卫东表示,下派工作组进驻黄垓镇后,发现除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外,当地部分群众在产业转型的思想上也较为保守。结合当地实际,工作组决定将帮扶工作分为“公益”和“产业”两大类。何卫东向记者介绍,“公益类”帮扶就是以工作组现有资金为基础,对村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帮扶。在“产业类”帮扶上,结合当地闲散土地资源较多的现状,整合闲置土地和宅基地修建厂房出租给生产企业,获得资源性收益。

新闻推荐

人保财险农E贷项目 3小时为养殖户 发放30万元贷款

10月24日,人保财险嘉祥支公司成功为农户发放30万元的农E贷贷款,成为济宁市唯一一家为养殖户发放贷款的保险公司。养殖大户...

嘉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