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党建双基助力“空壳村”脱贫

济宁日报 2019-08-04 09:52 大字

本报记者武旭

本报通讯员薛海波刘绪建

接手时,村集体账目上没有一分钱、村内道路年久失修、种植模式单一;两年后,村集体年收入达到5万元、“瓜菜复合”种植技术将每亩农田经济收益翻了四五倍——短短两年时间,嘉祥县金屯镇刘庵村两委按照嘉祥县党建“双基”工作目标,创新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共建种植基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在村内党员和村两委的带领下改变了一个传统村庄的产业格局,把一个集体经济“困难村”变成了“小康村”。

“我们的甜瓜一上市就打开了市场,口感好价格自然也能提得上去。”在嘉祥县金屯镇刘庵村硕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甜瓜种植大棚外,刘庵村党支部书记卢小虎把清洗的甜瓜递到了记者手里:“你尝尝,我们的甜瓜刚上市那会能卖到8元一斤,现在也能卖到4元多,口感比市面上一般的甜瓜要好很多。”

坐在合作社的办公室里,卢小虎向记者讲起了合作社的故事。原来的刘庵村一直是以传统的水稻等主粮种植为主,虽说市场收购价格稳定,但每亩农田的收益却不高。因此,不少村民选择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家里的土地往往留给老人耕种。2017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接手时,摆在面前的是几乎“赤贫”的家底:村集体账目上没有收入,一分钱也拿不出来;青壮劳力大多外出打工,村庄空心化较为严重……“大家伙外出打工,就是因为种地的收益不理想。村庄要想发展,就必须把人留下,要想把人留下,就得从地里刨出效益来。”卢小虎告诉记者,简单商议之后,两委班子成员很快达成了一致,要改变村里的现状,就要调整现有的种植结构,转向具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种植,向土地要效益。

这个简单的逻辑谁都明白,可要扭转现状却困难重重:传统的耕作思维已延续多年,如何说服村民改变种植习惯?没有经济作物的种植管理经验,效果如何保证?种植经济作物需要提升农田设施,资金又从哪儿来?一个个问题摆在了他们面前。就在这时,有人想起了附近孟营村的“能人”孟非。孟非是返乡创业人员,通过近年来的探索,他创立了嘉祥县硕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了“绿色甜瓜+优质西兰花”的瓜菜复合种植模式,将多种经济作物按照生长时间差在大棚内依次种植,大大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率,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很快,刘庵村的“考察队”就来到了孟营村。听完“考察队”来意,孟非顿时也来了兴趣。

原来,孟营村的土地资源比较紧张,孟非正在为合作社扩大面积的土地问题发愁。“我们村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正好解决了他的难题。”双方人马碰了几次面,基本敲定了合作方式:孟非的合作社以技术入股,刘庵村则以土地资金入股,双方在刘庵村修建新的种植基地,“搭伙”经营、联合生产,共同做大农产品牌。

合作社的大棚采用现代滴灌技术和钢架结构,单个大棚的造价就在十几万元以上,再加上流转土地的租金,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关键时刻,刘庵村的党员站了出来:党员先出资,试种成功后在向村民推广,试种不成功损失自己承担。“党员要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咱市里也在党建双基工作中要求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我们决定以身作则,替大家伙趟出一条致富路来。”村主任卢小虎说道。

全村党员、群众代表集资50多万元,再加上县里配套的40多万元扶持资金,刘庵村流转土地100多亩,大棚热热闹闹地盖了起来。经过一年的精心培育,刘庵村的第一批“孟之邦”甜瓜顺利上市,良好的品质很快得到市场的认可。“仅甜瓜一项,每个大棚就能收入1.7万元左右,是过去收入的四五倍。”卢小虎告诉记者,村民们除了地租、分红,还能到种植基地获得工资收益。今年,村集体从土地流转和土地管理等费用中可以获得5万元的收入,用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等开支,村集体经济一下子从“赤贫”迈入了“小康”。他们还从每箱甜瓜的收益中拿出两元作为扶贫资金,为困难群众购买米面粮油等生活物资。

“金屯镇采取六步工作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着眼于夯实乡村组织振兴基础,紧紧围绕建强战斗堡垒和抓好带头人及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项工作的党建引领作用。”嘉祥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金屯镇党委书记高辉告诉记者,目前一批像刘庵村两委一样的强有力的村级党组织正在涌现,镇里也将协调上级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夯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基础。”

新闻推荐

七夕节:说不完的他与她的万年宇宙故事 本报记者 满广宇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神话中的农历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刻。现如今,又有多少男女,如他们又把聚...

嘉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嘉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