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记济宁市书协副主席张作昌
特邀记者张瑞祥
己亥初春,全国名家书画精品邀请展在济宁华梦艺术馆举办。艺术馆内锦绣斑斓,选自全国各地名家的书画精品齐集一堂,令人叹为观止。一幅以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为书写内容的行书作品,得到了大家称赞。原中宣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胡振民,中国书法家理事、北京市书协副主席苗培红,中国书协理事、中央国家机关书协副主席丁嘉耕等当代书法名家评论该作品“具松雪神韵,得二王意趣”,华滋遒劲,宽绰秀美,融赵孟頫与二王形神为一体,重若崩云,轻如蝉翼,不急不厉,古意蕴然。用笔点画精到,逸趣横生。用墨枯润天成,华彩一片。特别是其书写形式和书写内容的有机契合,更是把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文人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后被济宁华梦艺术馆永久馆藏,它的作者就是济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作昌先生。
济宁日报《书画名家》采访组,早就把张作昌列为被采访的名家之一,怎奈一向做事低调的他一再婉拒了我们采访的要求。他认为,读书写字是自己修炼内心的“私事”,不足为外人道也!夏日周末的一天,我们借郑元华馆长邀请欣赏华梦艺术馆更新馆藏作品、文朋书友品帖叙茶的机会,再次见到了作昌先生。
面对华梦艺术馆更新的林林总总、琳琅满目的馆藏名家书画作品,张作昌竟如数家珍,甚至把每个名家的作品特点,来源出处,作者的艺术经历,师承关系都了如指掌。“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一向不爱在嘈杂拥挤的“书法江湖”里行走的他怎么会了解这么多书艺妙理、人文逸趣的呢?
茶室里,滇红正浓。与作昌先生的访谈交流,随着氤氲的茶香慢慢展开。
张作昌先生生长在宗圣故里——嘉祥县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曾经献身 “两弹制造” 国防工程,功成身退后,担任农村小学的老师和校长。在文化氛围里长大的孩子,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使得张作昌从小就对写一笔好字的人有一种发自内心地崇拜。每逢春节,小伙伴们结队拜年,逐户到村里人家赏评春联。虽然年幼的他那时还不懂什么文化?什么是传承?什么是情感的抒发?什么是艺术的表达?但是,张作昌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字练好。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好之者不如乐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种下愿望的种子,只要有机会它就会发芽。上了大学以后张作昌始耕笔翰,最初最朴素的想法就是把字写得像,可全身心地投入和努力使得他对书法的钟爱一发不可收拾。张作昌从颜真卿《玄秘塔》、《多宝塔》到赵孟頫的《兰亭十三跋》、唐寅的《落花诗帖》、褚遂良的《倪宽赞》、王羲之的《兰亭序》、《怀仁集王右军圣教序》,以及二王手札等等,对每一本经典法帖都手摹心追,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与此同时,他还有选择地对当代的名家大师的书法艺术也进行了学习。对启功的气格上的高贵典雅,周慧珺用笔上的八面出锋、爽利痛快,章法上的虚实相生、知黑守白;对张旭光行笔的文雅内涵,刘洪彪书风的张扬飞动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因而,他的书作融古通今,兼容并蓄。所作楷书集颜真卿、赵孟頫、褚遂良之大成,既有颜真卿的宽博雄壮,又有赵孟頫的华美儒雅,还有褚遂良的雍容华贵。行草书受唐伯虎、赵孟頫、周慧珺等古今名家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书写语言和风格。在长期摹帖实践中,张作昌从历代古帖里感知到了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从心灵深处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同时也享受到了书法艺术带给自己的欢畅和满足。
有人认为学习书法是一场“文化苦旅”。的确,学习书法要付出很多劳动,甚至要穷其一生的精力。张作昌却把读帖写字研究书法艺术,当成自己生命里快乐的事来做。无论寒暑,一日不可或缺,慢慢养成了习惯。个中也许会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茫,也许会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辛,也许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可谓,滋味万千,甘苦自知。张作昌先生说:每遇到自己喜欢的字帖,就会废寝忘食地深入进去,思接千载,神游物外,当豁然开朗、有所心得有所收获时,真是不知该如何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纵笔写心,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那种愉悦感、成就感无以言表。然而,喜悦过后自己又会遇到瓶颈、又会产生迷茫和苦闷,继续学习思考又会破茧化蝶,产生新的升华。
张作昌认为,书法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哲学符号,从七千年前的刻画符号到隋唐形成完备的书写形式以及书法理论至今,书法作品浩如烟海,书法家繁如星辰,书法理论丰富博大,这些无不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特质和精神气象。书法的基因,深深地根植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里。书者在温文尔雅的挥运书写中,思想会得到教化,心灵会得到滋养。学书法要有清醒的认识,以古为师,沉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抛却功利之心,才能保持艺术的本真。写书法一定要坚持传统,没有传统就没有基础。创新不是设计出来的,是学养、性情、积累的自然流露。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书法呢?张作昌告诉我们,学好书法的关键首先是勤奋,要用心倾情,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一日三思其事并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收获。其次,是使用可科学的方法。学书法选好字帖很重要,无论什么字体,一定要选取自己喜欢的,最好是有笔墨表现力的字帖而不是刀刻石拓后的碑文。这样更能让初学者掌握字与字的呼应、参差、大小、错落、节奏,理解书写技法的神韵。三是习书应从正书开始,掌握科学的方法练习。即从楷书、隶书、篆书开始学,写好正书,基本上就掌握了用笔,此后再写其他书体就比较容易,也不会走太多弯路。各种书体,虽形式差别很大,但书法用笔的根本规律是一致的,所谓“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而殊”。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获取书法资料非常方便,反复观看名家教学、体会名家创作视频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注重临摹和创作。当临帖形神皆似时,就要及时转向创作,可以边临边创,临创结合,有效地把帖上的东西化为己有。五是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法艺术最终表现的是一个人的学养、气质、见识和胸怀,而不学不思不悟就提升不了书品的格调,就会有习气和俗气。一个书家只有不断地积累自己的学识,增加学养,览万物于心胸之内,得自在于天地之间,明心见性,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书艺境界。
“书如其人”、“心正则笔正”等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是书法评论中和书法实践中的非艺术标准。对于“笔墨当随时代”的解读,作昌也有其独到的看法:与时俱进不是闭目冥想和随性臆造,当代人的社会氛围、衣食起居、精神面貌的本身,甚至包括人的长相都自然而然地反映出这个时代特征。因此,书法的时代感不用刻意寻找,无论用什么方法去写,都会带有这个时代的物质和精神特质。真正的好作品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我以我书写我心,而不是刻意地营造和追求。他认为,书法是一个比较个人的事,书法不是为“活动”而生的。不为稻粱谋,越纯净越能进步。一个人为名利奔波,注定是写不出好的作品和表达不出好的境界。书为心画,书为做人之道。过多的活动、展览使书者人心浮躁,改变了书写的初心和书法的意义。
如何看待书法乱象?张作昌先生说由于名利作祟,真正学书法、懂书法的人又少,一方面群魔乱舞,丑态百出;另一方面,又由于书法是一种艺术活动,没有完全的客观标准,曲高和寡的艺术探索不被多数人所理解认可,造成了乱象丛生的状况。如何既扫除“丑书”,又防止有益探索的书家不被误伤,也是值得讲究和探索的问题。苏士澍主席提倡“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就是针对书坛乱象提出的。只有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写字,熟读中国文化发展史,由技进道,才能真正写好中国字,理解好中国的人文精神;只有下大力气,提倡和培养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增强群众普遍的辨识优劣的能力,才能在社会上形成去丑存美,去恶存善,去伪存真的大环境。
作为济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和济宁市广播电台党委书记、台长的张作昌,工作之余不仅自己全身心地读书写字,锤炼书法技艺,而且还经常毫无保留地指导广电系统及书法界书家爱好者。在他的支持带领下,整个广电系统出现了一大批小有成就的书法家。济宁广播电视台还成立了广电书画院,开办了《书画名家》《书法济宁》栏目,联合济宁书法家协会成功举办了两届“济宁市电视书法篆刻艺术大赛”, 将传统书法艺术与现代电视媒体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途径,对于宣传济宁书法文化资源,培养和发现济宁书法新人,在社会上持续掀起关注书法、学习书法热潮,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做出了贡献。
新闻推荐
本报鱼台讯(通讯员刘鹏王赟)“今天的培训,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增长了才干,增加了知识储备,让我对农产品建立电商平台发展充满信心...
嘉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