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圣丰种业董事长王书平,从零售商到种企领军人物 有自主品牌,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齐鲁晚报 2018-12-07 05:33 大字

有什么好想法,王书平总是随时记录下来。本报记者唐首政

通讯员薛海波臧明亮

提及农业、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景象立刻浮入脑海。作为农民的儿子,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书平原本只是种子零售商,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嘉祥这片土地上,以良种系列产品为特色,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种子企业,逐步发展成中国种业的领军企业,成为了“育繁推”一体化种企创新的典范。

培育自主品牌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我之前做种子零售,2000年《种子法》实施,2001年对民营企业放开,我觉得是个好机会。当时山东省134家种子企业,只有4家民营企业,我的规模最小,排在最后一名。”王书平笑着说,公司成立时只有十几个人,但大家都怀着满腔热血,想做出一番事业。

虽然机会多,但创业之路并不好走。“当时市面上的种子都是大路货,效益不太好,而且销售竞争主要靠价格、靠包装,还要靠人际关系,不是长远之计。我们就去购买别人种子的许可权卖向本地,质量好,利润也很可观。”尝到品种权甜头的王书平深知,种企要靠良种发展,优质品种要具备排他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也是那时起,王书平第一次意识到品种权的重要性,让他更加坚定要去搞研发,培育自己的品种,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良种靠专家选育,他跑遍全国各地,亲自登门拜访虚心请教,赢得了育种专家们的认同与肯定,开始了企业的研发之路。育种研究的艰辛难以想象,用大海捞针来形容成功率一点儿不为过。经过近4年的研发,2007年,首个自育棉花品种“山农圣丰1号”通过了国家审定,并很快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面临着眼界、资金、技术、人才、设备、场地等多方面的考验。王书平不缺乏勇气,也有着准确的判断。“那时玉米行情好,但是竞争压力太大了,而大豆的产量不高,也不受重视,大公司没几家做,竞争压力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王书平开始聚焦大豆育种,2008年第八届世界大豆研究大会在中国召开,成了圣丰种业与业内专家交流合作的一个契机。

做小池塘里的大鱼

致力于大豆高质高产

而在当时,大豆行业不被看好,第八届世界大豆研究大会寻求赞助商遇到了瓶颈,王书平紧抓机遇,第一个踊跃报名,成为了大会钻石级赞助商,也让他结识了国家大豆产业体系战略科学家韩天富、南京农业大学盖钧镒院士等业内“大咖”,为后来开启大豆育种奠定了基础。

作为圣丰种业的创始人,王书平敏于适应新形势的同时,还独辟蹊径。“多年来,全国大豆亩产徘徊在120公斤左右,产量太低,盖院士和我们企业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加快推动良种培育,让农民增收,实现大豆的高质高产。”王书平介绍,2009年,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盖钧镒院士团队成立院士工作站,自育品种“鲁黄1号”、“圣豆14号”先后通过了国家审定,为圣丰种业的育种体系建设、制度建设、人才引进、业内口碑等打下了基础。

直接研发投资2亿多元、全职科研团队人员高峰期近百人,圣丰种业迎来了大豆花生种子获得种质资源及科研成果的最佳窗口期。同时,企业作为大豆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富团队“泰山学者”产业人才引进单位,依托农业部大豆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种技术重点实验室,建立了6万多份大豆、花生等作物种质资源库,还设立了国家种质创新与育种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技术工程中心。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圣丰种业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共计1000余家客户,73个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具备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需求的品种,并有高蛋白、高异黄酮、毛豆、芽豆等专用型加工品种,连续多年承担国家大豆应急救灾良种储备项目。

“做企业要有超前的眼光,不能光考虑国内市场,要立足国际市场来配置资源,尤其是在中美贸易冲突带来的影响下,更需要本土企业出一份力。”王书平坦言,虽然圣丰种业的大豆种子现在是全国第一,但是跟国际大企业相比,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距离“振兴民族种业,服务现代农业”的目标,圣丰的路还很长。

新闻推荐

嘉祥县兖州区率先完成 2019年度重点党报党刊发行任务

本报济宁11月29日讯(通讯员薛海波孙欣张美荣王德嘉)全市2019年度重点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开始以来,嘉祥县、兖州区高度重视,要求...

嘉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