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准麦收商机,退伍军人张东亚创办农机合作社机械化种地,村民省心又赚钱
张东亚(左一)和社员查看收割机状态。本报记者贾凌煜摄本报记者贾凌煜
6月初,麦子进入成熟期,嘉祥县金屯镇后老屯村张东亚的手机愈发忙碌起来,都是预定收割机的。2015年12月,张东亚联合本村5户村民注册成立了齐心农机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给村民提供机耕、机播、机收、植保等“五统一”标准化服务。机械化作业,农机手们多了用武之地,村民们每亩的收益也增加了。
农忙抢订收割机
他看到了其中商机
“2004年入伍,当了两年武警战士,培养了我能吃苦、敢坚持的性格。”2006年退伍后,高中学历的张东亚在当地派出所干过临时工,当过建筑工人,一时的不如意,并没有磨灭他想在家乡大干一场的梦想。
2013年,张东亚购买了一辆拖拉机,帮自家以及邻居们干农活。“知道我有拖拉机,就有村民问我有没有收割机或是否认识有收割机的人。”张东亚介绍,每到夏秋农忙季节,成熟的小麦、玉米在地里不等人,都怕万一下了雨一年的收成就白费了。为此,村民们到处打听收割机的动向,经常从这个村追到那个村,提前进行预定。
“村里壮劳力大多外出打工,农忙时再回来,一忙就是十天半个月,既费时又要开支一笔数目不小的往返路费,同时也影响了承包工程的进度。”这两方面原因,让张东亚看到了里面的商机,如果自己有一支收割机队伍,岂不就能给村民们帮忙了?
2015年12月,张东亚联合本村5户村民注册成立了齐心农机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有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8台,耕整地机械28台套,各类播种机具10台套,收获机械8台,并流转土地200亩,用于新型耕种模式和机具试验性种植。
由于合作社坚守信誉、讲求质量、收费合理,通过群众口口相传,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在越来越多农户要求合作社托管自己承包田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机户也提出了加入合作社的申请。
实行机械化作业
村民每亩多收200元
在服务农户方面,合作社通过托管、菜单、承包、土地流转等方式,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按协议合同,为农户提供机耕、机播、机收、植保等“五统一”标准化服务。
在托管的客户里,本村张老太家的10亩地是张东亚“求”来的。张老太今年70岁,老伴年事已高,儿子是名乡医,10亩地都靠张老太一人打理。“每次看着老太太弓着腰、背着40斤的喷雾器去地里打药,总感觉于心不忍。”张东亚心想,干脆把她家的10亩地托管起来,由合作社耕、播、种、收,也能当一个机械化作业的样板。
2017年初,去老人家谈了几次,张老太终于同意把地给张东亚打理。一年过去了,成熟的麦子、玉米陆续收进家里,张老太卖完钱,再按照每亩240元的会员价付给合作社服务费。“自己种,每亩只能收益七八百元,又累,合作社机械化作业后,不用管地里的事,每亩收益在千元以上,平均每亩多收益了200元。”算过账后,今年张老太继续把地交给张东亚耕种。
开心的不只是农户,加入合作社的农机手们收入也增加了。5月30日上午,吕中臣收割完9亩小麦,返回合作社给收割机添些机油,他是最早加入合作社的人员之一。“以前自己接活,知道的人少,现在合作社分派任务,干得活多了收入自然也增加了。”对此,吕中臣很知足,合作社成立后,他把自己家的收割机、挠地机、拖拉机都带到了合作社。
三年来,合作社陆续流转了周边600余亩土地。其中有300亩种植的小麦、玉米,今年流转的300亩土地,合作社计划种植西兰花。“我们自己先试验这种新型种植模式,让更多老百姓看到其中的利润空间,然后参与进来,带动他们共同致富。”这是张东亚和社员们的共同心愿。
新闻推荐
嘉祥“爱心爸爸”5年间持续帮扶3名孤困儿童一句“我想你”,让他幸福泪花闪烁
看到刘文光,思凡高兴地扑入“爸爸”怀里。文/图本报记者孙璇通讯员庞豪王者东从10岁到14岁,...
嘉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嘉祥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