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易,寻访济宁汉碑25年开启武氏祠发掘
“戊戌春初,钱塘黄易刻于济宁节署之平治山堂”。240年前,浙江钱塘人黄易来到了济宁,自乾隆四十三年到嘉庆七年去世,他与济宁的缘分长达25年之久。在济宁市博物馆,一场《恒在济宁—金石学大家黄易访碑济宁240周年纪念展》开展,再现了黄易与济宁的不解之缘。
济宁曾是访碑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因清代中后期,国家需要大量实用人才,黄易未经科举,却很幸运地得到了举荐,获得官职。乾隆四十三年,黄易任职河东河道,与济宁的不解之缘,自此真正开始。
黄易到济宁任职后,结识了当地同有金石之好的李东琪父子,在他们的协助下,黄易遍访济宁及邹鲁各地,考证发掘出了许多佚失已久并有着重要价值的碑刻,引起当时著名学者钱泳的关注。乾隆五十七年四月及嘉庆庚申年四月,钱泳两次到济宁造访黄易,观摩汉碑。黄易向钱泳出示所藏金石图书,并与李东琪等人在南池与之畅饮数日,交流切磋金石之学,传为一时佳话。
钱泳在晚年将其历年所临汉碑五十多种模刻而成“攀云阁”临汉碑,又名曰《攀云阁贴》共计8集16卷,120块,按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编目。其字遒劲有力,刚柔相济,极尽伸缩纵横之变化,尽显汉隶风采,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书法艺术价值,也为保护济宁汉碑,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访碑”是十八世纪相当重要和独特的一个文化现象,济宁则是当时访碑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乾隆后期,时任济宁运河同知的著名金石学家黄易,与当地的探碑人士及其他金石学者一道,形成以搜寻古碑刻为主要目的的学术团体。经过他们的努力,济宁的汉碑发现数量在十八世纪末激增,并通过拓本、考释、题跋及图绘等途径而广为人知。
清代书法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碑学的兴起,而碑学和访碑有很密切的关系。同时,以黄易为主的访碑图,也成为了清代文人山水的一个新的项目,这两点都是由访碑活动带动的很有特色的新成就。访碑作为实际的活动,背后的推动力是乾嘉考据学。乾嘉考据学、金石学、历史学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古代碑碣不仅仅是历史学的重要文献来源,其本身也是悠久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象征。当追本溯源、回归原典成为清初主流学术活动的基本认知模式,研究历史、寻访古迹不仅是学术的探索,还是怀旧的精神需求,清初书法嬗变的大环境已告成熟。学术上的追本溯源、金石学的复兴、访碑活动的活跃,都促进了审美品位的变化。
佐理河防之余寻访汉碑
济宁是黄易的第二故乡。在“西泠八家”中,黄易是唯一在北方为官、居家者,时间长达25年。他深刻地影响、推动了浙派篆刻在北方的普及与发展,尤其深刻地影响了济宁。因为黄易访碑的贡献,济宁汉碑汉画名声大著。作为乾隆时期的“金石学派”代表,访碑活动虽不始于黄易,却在他这里达到了高峰。他的《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著述,是金石学的重要文献,对后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黄易的访碑与治理运河是相得益彰的,这使得黄易在访碑济宁的基础上,能够以开放的胸襟和兼收并蓄的态度看待访碑一事。
黄易为官济宁后,在佐理河防之余,他的一大业余爱好便是寻访当地的汉碑。黄易在济宁任上,为治理河防,遍查运河两岸县志和水系图,亲自勘查运河两岸河防及河道疏浚状况,深入研究黄泛区河道排水泄洪与运河的关系与综合治理方案。黄易的访碑活动,实际上与其开展的水利河防工作密切相关,因为他必须深入研究地理环境及水利沿革、历史人文等情况。对于地理的关注和精深的专业知识,为黄易访碑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黄易的实践活动是与其他人共同商议、协作完成的。他有孤鸣先发的一面,同时也是一个群体——金石家、收藏家的代表人物。在这个群体中有翁方纲、钱大昕……其中多数都有官职。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观摩品题,访碑寻古,传递书信和拓本,集思广益。从这个群体中,可以看出黄易为官济宁运河同知,勤于政事之余,以一颗赤诚之心,广泛结交,从高官名宦到布衣学者,从地方望族到艺术家,也因此无意间构筑了金石学的山左高地。
黄易参与的访碑活动,有其独特之处。亲自到古代石刻所在地调查、观摩石刻原件,捶拓并以图文方式记录石刻地点和时代背景。对于石刻,黄易很少据为己有,而是就地保护或建议当地官府进行保护。尤其发掘武氏祠一事,意义重大。不仅在金石学家中独树一帜,走在前列,而且应用了几近于近代考古学的方法。
发掘武氏祠堪称中国文化盛事
在济宁,黄易开启了海内外对汉碑汉画的研究之旅。清乾隆五十一年,黄易发掘、保护了嘉祥武氏祠石刻群,在学术界又一次引发了著录和研究汉画像的热潮。
位于济宁市嘉祥县的武氏祠及其墓群,是东汉时期山阳郡的武氏家族墓地。早在乾隆三十七年,黄易得到一部《武梁祠堂画像题字唐拓本》。这部《武梁祠堂画像题字唐拓本》,经故宫博物院马子云先生鉴定,实为宋拓本。因朱彝尊跋内有“传是唐人拓本”,故一般称为唐拓本。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对其有著录:“武梁祠堂画像题字唐拓本,八分书。此拓明唐襄文公顺之收藏,流传海宁马仲安、扬州马秋玉、汪雪礓家。雪礓因易搜得原石以此见赠”。黄易因其“古香可爱,为之心醉”。
乾隆五十一年八月,已任运河通判的黄易,途经嘉祥县,翻阅《嘉祥县志》,发现武氏祠,将湮埋数百年的武氏祠石刻发掘了出来,并在原址建室保护,榜曰“武氏祠堂”。其发掘经过被黄易记录在次年所写《修武氏祠堂记略》里:“九月亲履武宅山,历代河徙填淤,石室零落。次第剔出武梁祠堂画像三石,久碎为五:‘孔子见老子\’一石;双阙南北对峙,出土三尺,掘深八、九尺始见根脚;‘武斑碑\’横阙北道旁,土人云数十年前从坑中拽出。武梁石室后东北一石,计七石,画像怪异,无题字;有断石柱,正书曰‘武家林\’。其前又一石室,画像十四石;祥瑞图石一。复于武梁石室北剔得祥瑞图残石三。此三种前人载籍未有,因名之曰‘武氏前石室画像\’‘武氏后石室画像\’‘武氏祠祥瑞图\’。又距此一、二里,画像二石,无题字,莫辨为何室者”。
武氏祠是迄今已知出现时间早、延续时间长、配置规律严谨的汉代画像石刻群,而且类型齐全,墓室、祠堂、碑、阙、画像石一应俱全,是全国五个画像石分布区中,汉画像石艺术发展最高的第一区域。
嘉庆七年二月二十三日,黄易由于感染湿疾,卒于山东运河同知护理运河道任上,享年59岁。在济宁的25年间,黄易得碑聚友,知交四方,造就了济宁金石学的繁盛。
新闻推荐
济宁影楼老板王心刚“转换动能”回乡做花农120亩玫瑰园,恰如你的开拓心
玫瑰花盛开,王心刚满脸笑容。文/图本报记者贾凌煜通讯员薛海波周祎20年前,中央工艺美院毕业...
嘉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