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春风吹得杏花开 采摘节让小山杏卖上好价

大众日报 2018-03-28 05:53 大字

□本报记者尹彤

本报通讯员薛海波孔红丽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正值春分,刚刚下过小雨,虽然天气还有些凉,但杏花已灿烂绽放。紫云山下,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村的乡间小路上不时有车辆朝山上的杏花林驶去,村里老旧的石头房子,也成为年轻人争相拍照的“景点”。武翟山旅游景点饭店老板夏桂香哼着小曲摘着菜,她说:“杏花节那两天,饭店净赚15000多元,这几天人还是陆续不断。”

以前武翟山村也很出名,因为村北有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武氏墓群石刻,可惜那段充满历史韵味的过去未能给这个小山村带来太多惊喜。村里没有集体收入,村民早年在附近的造纸厂打工赚钱,造纸厂关停后,年轻人只能选择外出打工,原本热闹的小山村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变得安静沉闷,直到山上开满了杏花。

2010年嘉祥县封山禁采后,着手对生态进行恢复。考虑到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纸坊镇免费为武翟山村发放了10万株杏树苗,按人头分发到每家每户。杏树易管理,不用打药,村民发现种杏比种粮食收益高,就开始增种。很快,紫云山上布满了杏树,武翟山村、李村等附近几个村也都种上了杏树。每年3月,满山绽放的杏花打破了寒冬的沉寂,开始有人来这里游玩,又软又甜的“金太阳杏”也逐渐有了名气。

每年农历6月初是村里最忙的季节,家家户户忙着摘杏,摘完就得推着车去街边、镇上贩卖,虽然也有来村里收购的,可价格总是压得很低,有时候一斤只卖六七毛钱。即便是这样,还有不少杏因为采摘不及时烂在树上。好杏卖不出好价钱,着实让村民难受。

2016年,纸坊镇开始转型,往全域旅游上发展。镇里统一规划,将九顶山休闲养生城、武氏祠、全国3A级青山风景区以及法云寺、东方左岸假日小镇等旅游景点连成一线,重点发展林果经济、生态农业,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的文化风情小镇。2016年3月举办了首届“杏花节”,武翟山这个小山村走进了大众视线,开幕当天就吸引了三四万人。紫云山上的杏花林刹那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焦点。

山杏成熟的时候,镇里又举办了采摘节。山上山下的杏林里,到处是来采摘的游客。原来一块多一斤的山杏,采摘时涨到五六元,村民乐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我家这100多棵杏树,一年能多赚四五千元,都是沾了这杏花节的光。”村民陆银花高兴地说。

随着杏花节人气越来越旺,原本不善于做生意的村民也瞅准了时机,在家门口做起了小生意,卖水、卖自家烙的饼、卖小工艺品,短短三天,从来没赚过钱的杨玉玲凭着烙饼的好手艺挣了2000多元,虽然累得肩膀痛,可看着排队买饼的游客,腼腆的杨玉玲也变得热络起来,俨然成为做生意的一把好手。

“村里鼓励村民做生意,还专门给贫困户安排了爱心摊位。”武翟山村党支部书记王海清告诉记者,今年的杏花节还和扶贫结合起来,开展“爱心扶贫认领幸运”的活动,由爱心人士认领贫困户家的杏树,每棵树缴纳100元定金,其间由贫困户管理,认领人可以随时带着家人来管理、游玩,等到杏成熟的时候,认领者自行采摘,并以市场价购买树上的果实。这样既解决了摘杏的问题,又不用担心杏卖不出去。76岁的贫困户李芝元有100多棵杏树,当天就被认领了四五十棵,一下子拿到四五千元,李芝元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今年种杏心里有底了,我要做的就是好好管理,多产几十斤,多卖点钱!”

虽说这杏花节给村里带来了人气和财气,可毕竟只有短短几天,能给村民带来的收益也有限,谈不上致富,更无法把年轻人吸引回来。

“镇里现在发展旅游,我们村就纳入了武氏祠景区,没多远就是青山寺景区,以后游客再来就不是单独看个杏花、吃个农家菜了,可转的地方多,来的人自然也多。”王海清充满期待地说,可今后该怎么借助旅游的东风致富,还得再琢磨琢磨。

新闻推荐

仲山镇多措并举移风易俗

本报嘉祥讯(通讯员冯建喜陈庆)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部署要求,仲山镇结合实际,引导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破除封建迷信,多举措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使文明新风深入...

嘉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嘉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