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昔日为江浙沪搞代工,如今逆袭成行业老大国内出口滑雪手套七成产自这个县城

齐鲁晚报 2018-01-16 21:26 大字

在嘉祥农村,手套加工为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们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本报记者黄广华摄销往国外的滑雪手套,七成来自“中国手套名城”嘉祥。30年时间,嘉祥的手套加工厂从在江浙沪的外贸企业那里拿订单,到建起自己的手套加工产业园,如今,又在新疆办起厂子。“总部+卫星”生产模式,年产7000余万双滑雪手套,让5万余人直接或间接享受到一只小手套带来的大改变。

本报记者贾凌煜

通讯员薛海波王谦

全县上千家加工厂

产品大多出口到国外

“今年太忙了,终于能歇口气!”元旦前,刚一见到记者,济宁天久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宪庆不禁感叹。2017年,天久工贸公司已生产滑雪手套60万双,出口创汇300万美元。随着天气渐寒,滑雪手套由前期加工进入销售期。与夏日的热闹景象相比,偌大的车间,紧张气氛已经缓和下来。

李宪庆是一名残疾人,原本做竹器生意,1998年与人合伙买下一个破产的织布厂,当时织布厂有一个手套加工车间。1999年,李宪庆偶然在网上免费发布了几条广告,竟然接到了来自西班牙的一个订单,价值20多万美金。这一单李宪庆赚了20万元,在当地引发轰动。当时,嘉祥手套加工企业大部分从江浙沪一带的外贸公司接单子,少量订单来自广交会。现在,这个工厂变成公司,吸纳了50多个残疾人就业,还在手套产业园建起了全国第一家多层无障碍设施厂房,目前公司业务的90%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国外。

“滑雪运动起源于欧美国家,全世界大约有一亿人喜欢滑雪,滑雪手套市场广阔。”在天久工贸公司对面,是剑华中兴滑雪制品有限公司,也是这个产业园里规模最大的企业。董事长陈建华介绍,2016年,整个手套加工产业园共生产1600万余副滑雪手套,近三分之一来自剑华中兴公司。实际上,公司2003年才正式成立。

经过发展,这几年,嘉祥生产的滑雪手套占据国内市场的八成,在中国销往国外的滑雪手套份额中,七成来自这个县城。

2012年,嘉祥县投资12亿元规划建设了占地500亩的手套产业园。目前,30余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和配套公司入驻了手套产业园。嘉祥县拥有营业执照的手套加工厂在300家左右,但全县从事手套加工的厂子能到上千家。手套加工一般需要20多道工序,多的40多道,所需原材料涉及刺绣、袖口等10个行业。除了高档面料需要从江浙沪一带或国外购买外,其他所有物料都可就地取材。

2007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中国针织工业协会联合命名嘉祥县为“中国手套名城”。

从代加工到自营出口

用了将近20年

在嘉祥县手套产业园区内,有中国唯一一家手套博物馆,这里展示着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手套,针织、皮革手套,特殊金属制造的手套,防爆手套等,在功能手套区,一副金灿灿,并带有“刺”的半截手套格外显眼,“杀伤力”十足,这是除了专业人士之外难得一见的镭射手套。当然,这里展示最多的还是琳琅满目的滑雪手套。

嘉祥手套产业盛况,跟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三圆手套厂有极大关系。

三圆手套厂被誉为嘉祥县手套产业的“黄埔军校”。“现在正在从事手套加工的老板,八成都有在三圆手套厂工作的经历。”陈建华说。后来三圆手套厂破产了,但是,三圆手套厂最大的贡献就是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和销售人才,这些人散落在嘉祥各个村镇,自立门户搞起了手套加工。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嘉祥手套产业集群效应初显,各种辅料行业开始向嘉祥聚拢,一个电话送货上门,大大提高了效率,停工待料的问题解决了,消化订单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2000年,嘉祥一些成规模的手套加工企业获得了出口权,外商找加工厂直接对接。这些订单一半放在了村镇一级加工厂,更是降低了成本。

随着劳动力成本增加,江浙沪一带的手套加工厂慢慢失去了竞争力,加速了外贸订单由沿海地区向嘉祥的转移。

目前,沿海一带的手套加工厂要么因招工等问题倒闭,要么将设备拉到嘉祥,与这里的手套厂合作,原来以上海为中心的手套加工厂较之嘉祥的手套产业已失去了竞争力。

从完全代加工到自营出口,嘉祥手套产业用了将近20年,成为这个行业的老大。

家门口就能就业

吸引了村里年轻人

现在,嘉祥县的手套产业是龙头企业在园区集聚,乡镇驻地设立加工分厂,再由加工分厂辐射村居,设立村级加工厂,再由村居加工厂带动一家一户为主的加工户,走的是一条“总部+卫星”工厂的发展模式。

在嘉祥县新挑河的一个手套加工厂,一间大约600平方米的车间里传出阵阵有节奏的缝纫机的声音,近200名“娘子军”正伏案缝制手套。这个加工厂年产各种手套30万副左右,是济宁市剑华中兴滑雪制品有限公司的分加工厂之一。

“近几年,生产手套的数量每年都呈递增趋势。”该厂负责人江海英说,每天早上货车将裁片送往各个乡镇,傍晚回收半成品,最后到总部进行成品检验加工。

这样家门口的就业条件,对当地妇女相当有诱惑力。但是,几年前不是这样的景象。每年正月初六到正月十五前后,每天总能看到有十几辆客车载着几百名农村妇女背井离乡去南方打工。“老人和孩子含着眼泪目送亲人远去,看到这些场景总让人感到心酸。”十多年过去,这种情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陈建华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逐渐回流,特别是姑娘家结婚后回来的很多。”

如今,公司除在嘉祥做到了最大规模,还把厂子开到了新疆。

在嘉祥和新疆英吉沙县,有2万人直接从事手套加工工作,还有3万人间接为手套加工业服务。

打算创建自主品牌

摆脱代工厂地位

不过,加工一副中高端手套纯利润10%-20%,更大的利润空间掌握在品牌商手中。处在这个行业金字塔尖的,是哥伦比亚、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

“我们加工一副手套出口价3-4美元,吊牌上标的售价是30-40美元。”李宪庆说,这样巨大的差距很是刺激他,但没有自有品牌,就只能做代工。为此,李宪庆已经组建了一个集研发、设计、营销于一体的20余人团队,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创建自主品牌,希望能早日“变被动为主动”。

“当年,三圆手套厂培养的几万名技术人员,至今还发挥着作用。在嘉祥农村,戴着老花镜伏在缝纫机上干活的很常见。”陈建华说,几年前,他们靠劳动力的优势干掉了南方人,但“用工荒”这个击中长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命门的致命伤,几年后也可能在嘉祥出现,农村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弱,他们更愿到大城市长见识。

不仅是加工,做研发、设计需要的是高端人才,这也正是让陈建华和李宪庆最为头疼的问题,只要愿意来嘉祥,他们很欢迎。

新闻推荐

嘉祥县扶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本报嘉祥讯(通讯员王悦启王谦)嘉祥县华生祥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由于其前期投入过大,再加上前二年不能形成收益,导致经营举步维艰。该县帮助其协调各类资金400余万元,对大棚、水电、道路进行升级。通过...

嘉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