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寒门学子问路他凑学费帮到底 今天大家一起为韩兆峰打call

齐鲁晚报 2017-12-25 14:23 大字

韩兆峰去探望宜华的母亲。本报记者孙璇摄21日,齐鲁晚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发起“为志愿者打call”关爱活动。消息一经发出,立刻获得了大量关注。许多读者纷纷推荐自己身边的优秀志愿者。

济宁一位从事21年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入围优秀志愿者评选名单。他资助了27名学生,他是寒门学子的好哥哥,亚孤儿姐弟的“韩爸爸”。他的善举也带动了30余人一起做着“有意义的事”。他的名字叫韩兆峰。

文/片本报记者孙璇

路遇贫困学生

他主动上门送钱

“宜华去上海工作了,多亏了你。”20日,郑宜华的母亲拉着韩兆峰的手开心地说。

郑宜华是韩兆峰资助的学生之一。5年前,韩兆峰偶遇问路的郑宜华。小伙子骑了60多里路来县城,想上个免费的大学。他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一身不合身的衣服被汗浸湿。攀谈中得知,他父亲因癌症去世,大哥是个聋哑人,二哥在安徽上大学,母亲重度白内障看不清人,以捡拾废品为生。

韩兆峰隔天就去宜华家,这里满院是拾来的废品,没有一件完整家具,连床都是拼凑的。学费上万元,可宜华家连200元也拿不出。看到他垂头丧气的样子,韩兆峰下决心要一帮到底,让他读上大学。

韩兆峰先留了1000元钱,又通过个人资助筹集了一部分,随后韩兆峰主动去银行为郑宜华担保获得了助学贷款,还帮他申请了齐鲁晚报利群阳光助学金等,逐渐凑齐了学费。

“哥哥,你是我一辈子的恩人,我不会忘记你。”去大学报到,韩兆峰送他上火车,临别时,宜华哭着告别。

一晃数年,如今的宜华大学毕业,还清了贷款,在上海从事金融工作,还找了对象。每每听到宜华打电话报平安,他总是很欣慰。他不求回报,只希望小伙子过上好日子。

小时辍学时受助

埋下行善的种子

韩兆峰最看不得有孩子因贫辍学,这一切都来自于他幼年时的经历。

他小时候,父亲在甘肃当了十多年志愿兵。母亲一个人在家操持几亩地,因学校离家远且生活拮据,他小学3年级时一度辍学去放羊。

是父亲的战友回乡探亲,帮他缴纳了学杂费,还留给他一辆自行车上下学。那辆叮当响的大梁车陪伴他整个童年,也埋下了善的种子。

1996年,韩兆峰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嘉祥变电站工作。这里地处田间地头,附近有孩子家里穷,作业本写得密密麻麻,正面用完再用反面,铅笔都是几乎握不住的笔头。

看到这些,韩兆峰幼时的记忆汹涌而来。于是,他常常给孩子们带些学习用品,一支笔、一本本子……看到孩子蹦着跳着围着他转,他心里很满足。

从那时起,韩兆峰走上了公益事业的道路。他通过教育局、民政局慈善总会、电视台等单位,和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每年资助学生上大学。

陌生姐弟俩

把他当成亲爸

2007年韩兆峰加入了“爱心妈妈”团队,成为一名“爱心爸爸”,开始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

在一次结对帮扶中,他认识了苑氏姐弟,姐姐苑李妍,弟弟苑铖峻。“我们团队拿了很多学习用品让小朋友们挑,只有铖峻一个人在角落里,怯生生的。”往事历历在目,那天铖峻穿着姐姐的旧衣服,低着头不敢回话,像个受惊的兔子。

隔天,韩兆峰拜访了苑家。爷爷苑修山说:“自儿子车祸去世、儿媳改嫁后,韩兆峰就是他们最亲的亲人。”7年来,韩兆峰趁周末带姐弟俩去济宁动植物园看动物,摘草莓,放风筝,支付孩子们的学费……

他一点点走近这个家庭,也带去了欢声笑语。每次兆峰来,孩子们总是眼巴巴地等着。兆峰离开时,总是跟到村头。在孩子们心中,他就是“韩爸爸”。

“老伴股骨头骨折了,兆峰忙前忙后,自家的亲儿子也不一定能做到这样,他比亲儿子还亲。”苑修山说,有次把手机落在家里了,韩兆峰打电话发现没人接,他放心不下,专程驱车半个多小时来探望。

21年间,他资助了27名学子,把公益事业当做生活的一部分。潜移默化间,影响了身边许多人。12月21日,以韩兆峰命名的公益团队正式成立。30名同事加入他的团队,一起做公益。

新闻推荐

嘉祥建立五项机制确保村和 城市社区“两委”换届风清气正

本报嘉祥讯(通讯员姜红绅曹宝龙)为确保村和城市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健康有序、平稳推进,嘉祥县委牢牢掌握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强化力量配备,明确职责任务,健全工作机制,全力保障风清气正的村和城市社...

嘉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