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雅公路上的沧桑变化
从砂石路到柏油路,从铁锹、架子车到机械化专业养护,从低矮的土坯房到宽敞明亮的花园式管护站——今天,我们回顾100多公里河雅公路的沧桑巨变,感受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九棵树——养路工艰苦奋斗的见证者
九棵树在距金昌市区93公里的河雅公路边。
1953年,为了大量运盐,支援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甘肃省交通厅决定,修建一条通往内蒙古阿拉善盟雅布赖盐池的沙漠公路,即窖雅公路,也就是今天的河雅公路。
河雅公路是永昌县河西堡镇至内蒙古阿右旗雅布赖镇的一条生命通道,贯穿于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之间,黄沙肆虐,流沙时常会湮没简易公路。那时候没有机械化工具,养路工人们全靠人力清理黄沙,保障道路畅通。
为了使养路工人在戈壁滩上有个遮阳挡风的地方,原河西堡公路段段长闫占文发动职工拉来白杨树苗栽在路边,并在沙窝里掘出一口水井浇树。几年以后,栽植的杨树在沙漠里只成活了九棵,“九棵树”地名由此而来。现在,九棵树成了旅游景点,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前些年,由于水位下降,水井被黄沙填埋,当年栽种的九棵树也早已干枯,但它们是当年养路工艰苦奋斗的见证者。
为了传承公路人“团结协作,创新进取,敬业奉献,甘当路石”的精神,2015年河西堡公路管理段在这里重新栽植了一方树林,以传承老一辈公路人不畏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
红沙岗——被眼泪洗礼的养护站
现年46岁的陈德兰,是金川区双湾镇人,2017年8月份从河西堡公路段退休。1991年,19岁的陈德兰被分配到河雅公路红沙岗道班上班。诗人眼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风景,在她眼里就是凄凉和荒芜。回想起当年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她记忆犹新。那时候在红沙岗道班,她和4个姐妹的到来,为这个多年来没有女人的道班增添了一抹亮色,她们成了男养护工眼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但工作环境异常艰苦,住的是低矮的宿舍,吃的是苦水,这对于几个年轻女子来说,简直难以接受。
陈德兰回忆说:“有一年刮大风,几十公里的道路一夜之间几乎被黄沙掩埋,公路变成了大沙梁,养护站给我们女同志分的任务是,一早上每人铲除14米长的大沙梁。我和几个姐妹们用铁锨不停地铲,越干觉得沙子越多,干着干着就崩溃了,开始哭起来,边哭边干,哭完了继续干。”回忆起当年的青春岁月,陈德兰不好意思地笑了。
陈德兰说,刚去的时候,红沙岗道班没有水吃,后来打了3年井,才慢慢解决了吃水问题。当时困难很多,而最可怕的是寂寞和孤独。
周家井养护站——养护工永远的“家”
周家井养管站距离市区50多公里,是河雅公路的重点养护管理站。提起周家井养护管理站,退休老职工程龙感慨万千:“我1963年参加工作,在周家井道班工作了8年。那时候的环境和现在相比,那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刚到周家井道班的时候,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戈壁滩上几间低矮的房子,里面除了土炕啥都没有,一刮风满屋子都是沙子。那时候的路面还是砂石路面,养护公路基本全靠人力。”
“你看现在的养管站,净水设备、洗澡堂这些全部都有,非常的人性化。”退休职工陈世和告诉记者。
记者跟随退休老职工们参观周家井养护站,在谈起公路养护发展史时,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回忆当年艰苦创业的时光,对如今的巨变欣喜不已。
河西堡公路段党支部书记孙泽民说:“为了解决养路工人吃菜难问题,现在我们在周家井养管站后园菜地种植了茄子、辣子、豆角、西红柿等蔬菜。养管站是集职工宿舍、食堂、活动室、阅览室、洗浴室一体的‘花园式’休憩站,这里就是职工的家。”
“周家井养护站不仅仅是职工的家,还是老一辈养路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地,因为有了老一代养路人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河西堡公路段才有今天的精神面貌,年轻的养路人才能敬业爱岗,把养路工作做得更好。”孙泽民动情地说。
如今,平地机、装载机、扫路车、洒水车、压路机等机械化养护设备投入使用,使平整笔直的河雅公路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养护。(本报记者 祁小松 实习记者 张琦)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永昌县新城子镇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告一段落,全镇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在镇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效。结...
永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永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