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引领 共同脱贫

武威日报 2018-08-20 17:38 大字

示范引领 共同脱贫

——记全市脱贫攻坚产业扶贫优秀能人大户宋祯忠

宋祯忠(左一)在察看胡萝卜长势。本报记者 马开良

本报记者 马开良

8月9日一大早,凉州区张义镇澄新村村民毛霞和她的几个“老同事",按时来到合作社上班,开始了她们一天的忙碌工作。

如今,她们悄然变成产业工人,而在几年前,她们还是种田的农民。这完全得益于宋祯忠的示范引领。

宋祯忠是凉州区人,长期从事蔬菜等农产品种植营销,现在是张义镇忠盛源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012年,张义镇组织的一场外出考察学习,使他和澄新村有缘结识。“当时我在永昌县包种胡萝卜,他们来考察的时候说能不能考虑到张义发展,我也没有多想就答应了。"宋祯忠告诉记者,当年他在澄新村流转承包了200亩地试种,没有想到秋季收获时,产量、品质都优于其他地方,在南方市场销量异常火爆,得到了很多客户的认可。

试种成功更加坚定了宋祯忠扩大种植规模的信心。在张义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澄新村成立忠盛源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1200多万元,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1处和4000吨恒温库1座,发展以胡萝卜、娃娃菜为主的高原夏菜。在合作社的主导下,通过流转土地、吸纳周边农民务工来增加农户收入,覆盖澄新、石头坝等贫困村的228户贫困户,并辐射带动全镇60%以上的农户种植胡萝卜。合作社每年加工、运输胡萝卜近1万吨,产品远销北京、成都、重庆、贵阳、西安等地,年销售额近2500万元。合作社每年为200多名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务工岗位,常年务工人员年收入达2.5万元左右,季节性用工人均纯收入1.2万元左右。

在忠盛源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厂区的生产线上,一根根细长饱满的胡萝卜经过四次洗涤,在人工精挑细选后包装入袋。“我负责最后装袋,拿计件制工资,一天能挣200元左右。"毛霞一边忙着手中的活,一边告诉记者。自从村上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她就将自家的地全部流转入股到合作社,年终拿入股分红和土地流转费的同时,自己长期在合作社务工,一年能挣3万元左右。

澄新村村民李生柱思想比较解放,早年间村上很多人外出打工,他就把这些人家的地承包来种。“承包的地多,种的也比较杂,感觉啥行情好就种啥,但每年都不稳定,有时候连租费都给不上。"李生柱告诉记者,承包地几年来,没有主导产业,一直没有规模,销售更是大问题。“宋祯忠他们的经验和技术很成熟,现在村上主导种胡萝卜,我现在种70亩地,技术、销售都由合作社负责,一年1亩地净收入1000元,价格好的时候1亩地能挣2000元,现在的产业可以说稳定得很。"

宋祯忠告诉记者,合作社的成立,使更多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们外出务工、经商更加安心,而经营大户又为部分留守家门口的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平台。农民以土地流转形式每亩每年获得700元的收入,流出土地的农民又被合作社返聘为农业工人,从而让农民实现了“一块地两份收入"。“现在合作社的多个品种通过了绿色农产品认证,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产业规模,向有机蔬菜方向发展,采用‘村委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当地打造三到四个千亩蔬菜园区,积极争取项目配套滴灌、喷灌等节水设施,同时引进新品种,发展多种蔬菜品种种植,最终实现发展产业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目标。"宋祯忠信心满怀地说。

新闻推荐

【生态文明 美丽甘肃】守护“生命线”———走进大美祁连山系列报道之七

新城子护林站区域内,层峦叠嶂。新城子护林站林地。西大河保护站区域内景。本栏图片均为每日甘肃网记者杨方铭摄本报记者张...

永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永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