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丢失的民俗韵味 本报实习记者 朱亚琴
5月7日,为期6天的永昌县“四月八”民俗文化节圆满落幕。此次民俗文化节一改以往的商贸交流会的模式,不搞对外招商和商品展销活动,而是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上前台,与特色农产品、民俗产品、旅游产品一同展示。永昌“四月八”庙会相传始于唐代天宝年间的金川大寺浴佛会。后来,当地一些精明的商人看准这一时机,在金川大寺周围摆摊设点从事小商品买卖。到了20世纪后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四月八”庙会开始成为全县的大型商贸交流会。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商品短缺时代结束,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有效保障。从2012年开始,有关部门积极倡导,群众广泛参与,民俗文化活动开始在“四月八”庙会上崭露头角,但商品交易仍然占据重要地位。2014年,金昌市首次将永昌“四月八”庙会列入骊靬文化国际旅游节系列活动,“四月八”庙会开始成为展示民俗文化的平台。
今年的“四月八”民俗文化节上,永昌县独特的小戏小曲、念卷、贤孝、木偶戏、皮影戏、剪纸、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占据了“舞台”,同时集中展示各乡镇和电商企业推荐的民俗产品、农产品和旅游产品,开展特色饮食评选活动,本地摄影爱好者还举办了民俗风光摄影展。
在表演贤孝的展厅中,人们的关注焦点集中在舞台中央的两位“演员”身上。“这是一种原生态的文艺形式,我从小就喜欢听,通俗易懂,就是劝人向善、守孝道,已经好几年没有听到了,今天来重温记忆。”今年63岁的杨义说。
红山窑乡展馆入口处放着毛毡和毛毡马鞍套。工作人员罗尔俊介绍说,制毡是一项濒临失传的古老手工艺,全县只有红山窑乡高古城村的一位村民传承了这一技艺。
永昌县文化馆馆长张得智说:“今年的‘四月八\’民俗文化节淡化了商品交易,找回了展示和弘扬民间文化的主旨,彰显了永昌的本土文化特色。”
新闻推荐
吴明明在督查调研祁连山生态环保工作整改落实情况时强调 确保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取得实效
本报讯(记者蔡敏)5月9日,市委书记吴明明轻车简从,再次深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实地督查矿井关停、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等工作,调研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整改落实情况。吴明明强调,要坚决贯彻落实...
永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永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