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焉支山中
穿行在焉支山中
□赵兴高
一座山能成为名山,要么山有名禅古刹,称其为宗教名山;要么坐拥奇景异色,称其为风景名山;或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称其为历史名山;抑或历代名人浪迹地,留有诗书画笔墨,称其为文化名山。焉支山因汉武帝时霍去病河西之战而成为历史名山,又因李白“虽居焉支山,不道逆雪寒”,韦应物“胡马,胡马,远放焉支山下”等边塞诗而成为文化名山。
我曾多次徒步穿越焉支山,但见一条几十米深的峡谷,将焉支山天然地划分为东西两段,西段处于山丹境内,东段坐落永昌境内。然而提起焉支山,大家都知道位于张掖山丹县,却不知道还有一段在永昌县境内。
永昌段焉支山位于红山窑乡境内,占地万亩。《永昌县志》记载,因这一带“产药数十种,大黄尤多且良,故曰大黄山”。其主峰磨磨山,海拔米,夏季登临其顶,俯视四周,绿茵如毯,牛羊散乱其间;远峰鳞次栉比,云杉争高直指,白云飘来又飘走,令人顿生凉意而心旷神怡。我曾不由得赞叹道,真美啊!怪不得当年的大月氏人、匈奴人,以及后来的撒里畏兀人和西夏人,都要以战争的方式,流着血从阳坡爬上来,尔后流着泪从阴坡走下去。这样的人间仙境,拿生命来换取,值!
焉支山还有一个名字胭脂山,传因生长一种花草,其汁液酷似胭脂,山中妇女用来涂唇而得名。我每次去山中,都要寻找这种花,但同行的当地人指给我的花,一次和一次却不尽相同。我捻碎了来闻,无香味;涂抹于皮肤,无颜色。后翻阅资料,发现这一说法源自《五代诗话·稗史汇编》。稗史者,记载民间逸闻琐事的书,故我以为此传闻未足可信。近读《永昌县志》亦载:“焉支山……一作燕支,胭脂者非。”明确了称焉支山为胭脂山是错误的。由此可想,将此山与化妆用的胭脂联系在一起,不过是听音生意罢了。还有一种观点,将匈奴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理解为失去了焉支山,就失去了用来做化妆品的胭脂,使匈奴妇女的颜姿不再。此种说法未免太过偏颇。彼时匈奴控制的地盘比大汉辽阔,其文明程度亦不在大汉之下,化妆品用料岂可囿于一种花草。由此看来,所谓胭脂山、胭脂花,应属讹传。
我曾好奇于山丹境内焉支山多松柏,而永昌境内焉支山只有山峰之上密布杉树,而山坡、洼地只有花草。后从《永昌县志》中查到:“焉支山在县城西八十里……又名青松山,向多松,今樵殆尽。”看来,此山原来松柏树很多,是先民不知保护而被砍伐掉了。今年夏天去山中考察,遇一牧羊老人,他告诉我,山腰有许多粗壮的松树根,像是被火烧焦的,他们常采挖用来取火,我随他实地查看,确如所述。由此猜想,这一带是否遭遇过大火焚山?森林被毁,应该有多种原因吧。
其实发生在焉支山的重大历史事件还真不少,张骞出使西域、林则徐被贬新疆、左宗棠西征、红西路军征战河西,都与焉支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隋炀帝在焉支山召见西域国的王和使臣、召开万国博览会,被誉为现代世博会的雏形。至于这一切是发生在山丹境内的焉支山呢,还是发生在永昌境内的焉支山,那就无据可考、也无需考证了。
穿行在焉支山,我认为山丹段焉支山被人为地雕琢,苍松翠柏,山道逶迤,流水淙淙,宜游宜行。而永昌段焉支山尚处于原生态,山峰高耸,寒松丛生,花草遍野,野兽出没。就一座山的保护而言,我宁愿永昌的焉支山任其野野地站在野地里。
新闻推荐
播下希望的种子——永昌县新城子镇马营沟村***见闻本报记者刘兴元金昌日报记者张飞深秋时节,天气渐凉。地处祁连山脚下的永昌县新城子镇马营沟村里,***“攻坚战”仍进行得异常火热:通社道...
永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永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