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泉子的泉
水泉子的泉
□赵兴高
水泉子是一座古堡的名字,位于永昌县红山窑乡西北角,因堡内有一眼泉而得名。
古堡始建于汉代,最初是一座兵站,后来随着驻兵将帅家眷的迁入及杂役人等的入住,逐渐形成了一座小城堡。
在河西,像水泉子这样的古堡,早被漠风吹成了流沙而没有了痕迹,留下来的也都成了残垣断壁,唯有水泉子古堡保存了下来,且至今还住着几户人家,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古堡四周是一片开阔地,不见树木,只有砾石间偶尔钻出的一丛丛芨芨草,在风中瑟瑟着。古堡的西南边,正是祁连山支脉焉支山,也就是汉乐府诗中所唱的“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那座山。天气晴朗时,站在古堡的高处,焉支山清晰可辨,就连半山腰上的一座烽燧,也都看得异常清晰。成群的小尾寒羊,云朵一样漫向山坡,烽燧则像是翻穿着羊皮袄的牧羊人,面朝大风,坐在山坡上,羊群走远了,它还坐着。古堡的北面,一道长城独自远去,古堡则像是一位亲人,目送着长城,愈走愈远。
收回视野,古堡墙外依稀可见护城河的旧河道。古代建筑一般在水源充足的地方挖护城河,作为防御城池的第一道防线。在水源短缺或没有水源的地方,则用黄土夯筑外围墙,以期阻隔骑兵和攻城部队直接攻近城下。从水泉子古堡的建筑情形看,当初水泉子的泉水,该是多么的丰富啊!
史书记载,古时焉支山下水草丰美,是少数民族必争之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生活着的西戎即被乌孙战败,之后乌孙再被月氏驱逐,到汉时又被匈奴占领。匈奴和汉王朝之间,经历了弥久的较量,直到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将河西纳入大汉版图,并屯兵垦荒,这一带才安定下来。水泉子古堡,应该是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之后,为驻守这一方疆土而建的兵站。在这一带,古代兵家建兵站,必选有水的地方。甚至可以说,守住了水源,就守住了这一方疆域。水泉子向北二三百公里即是阿拉善戈壁,戈壁北面紧连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试想,穿行在戈壁、大漠之间,不管是驼队,还是马队,如果不能及时补给用水,生存都成问题,还奢谈什么战争。
我曾探访水泉子古堡,一位老大爷告诉我,他们之前本来已搬离了古堡,后来恋那一眼泉水,就又搬了回来。刚搬来时,泉水不太旺,大伙找来挖掘机,想把泉眼拓大一些,结果一动机械,泉里的水不见了,大家有些紧张,过了几天,泉里才慢慢有了水,后来再没人敢动泉水了。
水泉子的人不知道,地下水也是有水路的。水泉子的泉眼正好处在祁连山雪水的地下水路上,现在地下水越来越少,泉眼里的水也就越来越少了,几乎少到了渗漏成泉。
当我问老人,知不知道这是一座古堡时,老人自豪地说,知道哩,祖上说这里住过卫青。我知道这不过是一个传说,但又不想说破,就让这儿的人一直自豪下去吧,不管怎么说,古堡已老成了遗迹,古堡里的人,确实是枕着历史睡觉的人。
我想象着那些装束怪异的汉代将士,乘着夜黑,在地下建造着属于自己的兵站——他们选择了这里,也是因为那眼泉吗?我甚至想告诉他们,战争已远,大伙都散了吧,让水泉子归于宁静。当我这么想的时候,听见站在泉边的一头老牛,“哞”地叫了一声。那牛,是古代战争中的牛角号手吧,不知道他吹的是不是退兵的号角。
据说,汉代保存完好的夯筑墙体,是掺入了蒸煮后的黄米夯实建起的。在水泉子,我想从墙体中寻找一粒米,但没找到,黄米已和黄土融为一体。正如大家说到水泉子,很难分清指的是这座古堡,还是那眼泉。
我的那位朋友说,水泉子的人有一个信念:既然这是一座古城堡,就该有古城堡的风水和灵气。我想水泉子的人所说的风水和灵气,就是指那眼永不干涸的泉吧!
新闻推荐
【作风建设曝光台】金昌市通报7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
【作风建设曝光台】金昌市通报7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本报兰州1月4日讯(记者吕宝林)记者从省纪委获悉,金昌市纪委今天通报了7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分别是:金昌市电大校长朱维学...
永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永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