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建行农耕文明贷款计划助推陇原大地盛开农业之花

兰州晚报 2013-05-21 14:28 大字

机械化操作的前进村奶牛合作社机械化操作的前进村奶牛合作社塑料大棚里种植的芹菜

建设银行也会走村入户办贷款吗?这在甘肃广大农村已成为现实。 2010年以来,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突破传统的业务界限,“反弹琵琶”进军农村市场,在广袤的黄土地上精耕细作。如今,建行的涉农贷款已如春风般滋润着陇原大地,而在建行的扶持下,从发展最快的农业现代化村镇,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深山村落合作社,建行“农耕文明”涉农贷款已然硕果累累。中国建设银行,这家资产规模位居全球银行前列的大型商业银行,如今又一次成为了服务民生、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生力军。5月6日,本报记者一路西行,亲眼见证了建行在创新涉农个贷、服务陇原“三农”方面做出的努力。

引导资源优先投放现代农业

“没有建行,就不可能有我今天的成绩,更不会有今天的前进村。”看着已颇具规模的奶牛养殖基地,张掖市甘州区前进村党支部书记马志祥露出了感激的微笑。

抱团闯市场,境遇大不同。从2003年开始,马志祥领导下的前进村村委会开始在全村范围内实行土地流转政策,将土地集中到有实力、有技术的农民手中,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扩大养殖、种植面积并逐步成立专业合作社,走特色农业和现代化养殖之路。经过十年的发展,2012年全村总资产超过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远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被誉为张掖市的“华西村”。

而就是这个享誉省内外的重点农业示范村,在发展初期也曾遇到过资金困境。2011年,前进奶牛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突如其来的三聚氰胺事件席卷全国,这让前进村的农户对大规模发展奶牛养殖业信心跌入谷底,不少村民打起了退堂鼓,加之缺乏资金支持,让马志祥倾其所有创造的“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乡亲们把钱都给了我,等于是把心都给我了,我不能让他们失望啊。”身处困境之中的马志祥甚至动过以个人名义借高利贷的念头。

正当马志祥一筹莫展之时,建行通过“农耕文明”向其提供了3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贷款的及时到位犹如一支强心剂,让困境之中的前进奶牛专业合作社看到了发展的希望,正当内蒙、新疆等地的养殖户因三聚氰胺事件影响大批量宰杀奶牛时,马志祥带人面向全国收购奶牛,以最低的成本换来了数量可观的优质奶牛。随着三聚氰胺事件的退去,奶牛行业发展重回正规,靠着异于常人的判断力,马志祥领导的前进奶牛专业合作社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经济效益显现无遗。“我从来没想到能从银行贷到款,更没想到才十天我就能拿到了3000万元。建行的专业,真得很让我们佩服。”谈话中,马志祥不由地竖起了大拇指。

据了解,目前,建行已累计向前进村合作社发放贷款11990万元,通过建行的资金支持和循环使用,前进村的规模化养殖如虎添翼,先后建起现代化养殖基地,发展养殖奶牛8000多头,成为伊利等奶业巨头的定点基地。

而前进村的不断发展,也让建行人在张掖市甘州区,探索出了一条“合作社+农户”的全新贷款经营模式。“有效降低农户贷款门槛的同时,也增加了涉农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建设银行张掖分行马爱民副行长表示,作为农业大市,建行张掖分行已将涉农业务作为全行战略转型的重点全力加以推进。

创新模式把温暖送到田间地头

同是在张掖,今年42岁的王建文在提起建行时,激动地告诉记者:“建行能给我贷款,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在我的意识里,像这样的大银行,不可能给我们这样的小农户贷款。”

王建文是张掖市甘州区明永乡沿河村一位普通的农民,家里4口人,去年从建行贷款10万元,建起了蔬菜大棚,一年下来,收入将近20万元,家里不仅盖了小楼,自己还买了一辆小轿车,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而像王建文这样的农户,在张掖市甘州区明永乡沿河村还有470多户,这几年,在张掖市建涵农产品保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四百多户村民不仅实现了脱贫,而且正一步步地向小康迈进。

张掖市建涵农产品保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成立之初,就得到中国建设银行张掖分行的大力支持,一次性贷款360万元,加上合作社总经理许娟夫妇自筹的8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500亩的蔬菜大棚,种植娃娃菜、青笋、花椰菜十多个品种的蔬菜,销往广州、汕头等地。

“之前我们也去别的银行咨询过,但是因为没有抵押物,担保费用高等问题,贷款融资扩大规模的念头,只得胎死腹中。如果不是建行的农耕文明贷款,我们很难有今天的规模。”许文娟激动地说,“建行的贷款不需要担保,利息率低,放款速度快,从申请到款项到位不到一周时间。”

三年来,从种植到收购,建行始终为建涵农产品保鲜农民专业合作社保驾护航。而有了建行的扶持,建涵农产品保鲜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以“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积极为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组织菜农开展订单生产,促进增加收入。而“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也由此成为了当地农户贷款的首选。

多措并举服务小微农企

如果说在前进奶牛合作社和建涵农产品合作社,建行让农户们看到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优势,那么在永昌新城子镇西湾村,建行的资金扶持则让这里的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位于祁连山脚下的永昌县新城子镇西湾村,由于气候条件恶劣,多年来,一直没能摆脱“贫困村”的命运。而就在去年,建行“农耕文明”涉农贷款将这里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以“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分批次向这里的16户农户累计发放贷款400多万元用来发展畜牧养殖业。如今,在建行的扶持下,该村村民在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不仅逐步实现了脱贫,还成为了当

地主要的多胞小尾寒羊养殖基地。

作为雪花、黄河、青岛等重点啤酒企业的麦芽供应商,永昌县清河麦芽有限责任公司在建行的帮助下,实现了资产规模的扩大。谈到与建行的合作,董事长赵山林动情地说:“与建行合作了十几年,现在只要遇到资金问题,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建行。”

据了解,永昌县清河乡由于昼夜温差大、地下水源丰富等自然条件优势,成为了优良的大麦种植产区,仅在永昌县清河乡,就有麦芽生产厂三四家。2001年,创业之初的赵山林遇到了资金问题,想从银行融资贷款扩大企业规模的赵山林开始往来于各家银行之间,跑断力腿、说破了嘴,但得到的答复是“当地麦芽厂太多,重复生产严重,拒绝贷款”。就在赵山林求贷无门几近绝望,意图转行之时,建行向其发放了100万企业流动贷款用于扩大生产,这笔钱犹如雪中送炭,一下便解决了企业发展的瓶颈。

如今,从最初的企业流动贷款到现在的“农耕文明”涉农贷款,清河麦芽厂已向建行累计贷款近千万。当清河乡其余几家麦芽厂都因盲目扩张而被市场淘汰,清河麦芽有限公司仍旧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用赵山林的话说,“没有建行的扶持,我们做不到。”

革命圣地盛开农业之花

提起甘肃省会宁县,“革命圣地、状元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美名跃然脑中,然而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相比,特殊的地形地貌以及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让这个拥有55.8万农业人口(总人口58万)的农业大县发展步履蹒跚。“随着建行‘农耕文明贷款\’计划的深入让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农民看到了依靠农业致富的希望。”会宁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会宁县大沟乡新坪村20号,52岁的农民杨发强正在给家里的羊喂食,说起自家小院里喂养的这30只基础牧羊,杨发强喜上眉梢,“这可是我们家的金疙瘩,去年给我带来了1万元的收入。”尝到养羊甜头的杨发强开始从村

里其他农户手中流转土地全部用以种植“全模玉米”解决牧羊饲料问题,如今的杨发强除了拥有30只基础牧羊外还有70亩的全模玉米地。家中的生活更是翻天覆地,种地用上了小农机,新鲜果蔬更是成了餐桌上的“常客”。“能有今天的生活,全靠建行的农耕文明贷款。”杨发强说。

据该乡党委书记张克祥介绍,全村目前共有3个基础牧羊合作社,基础牧羊1653只,去年靠卖羊收入96万元,农民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原来增加了近50%。“如果没有建行的220万元贷款,眼前的这一切根本无法实现。”张克祥说。

大沟乡新坪村农民依靠建行农耕文明贷款致富奔小康的事儿,仅仅是建行农耕文明贷款计划在会宁县的一个缩影。据会宁县政府介绍,截至2012年底,会宁县建设银行共投放农耕文明贷款15162万元,主要用于支持全县草畜产业发展,共支持了七家养殖企业和合作社,进一步改善了标准化养殖条件,增加了饲养量,促进了全县草畜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正当记者还在感慨建行“农耕文明贷款”为大沟乡村带来的变化之时,来自会宁县的10家涉农企业的负责人又在会宁县农牧局,与记者一起分享了自己与建行共同成长的故事。“曾经为了贷款,我整整跑了两年都没贷上一分钱。去年建行把750万的贷款给我的时候,我就跟做梦一样。”说话的是在会宁一家小有名气的乳品厂的负责人,就是通过这750万元的贷款,千盛乳业也逐渐从一个小型的养殖场,发展成了现今初具规模的养殖基地。

与千盛乳业一样,创佳粮油、精王淀粉、六合薯业、长征药业……一个个曾经举步维艰的涉农企业在建行的扶持下,逐渐成长为当地响当当的民营企业,这其中,包含了建行人太多的心血。建行播撒的“种子”,正在陇原大地生根发芽,属于农企的春天正在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新闻推荐

甘肃股交中心首发私募债

兰州晚报讯(记者袁文波)5月29日,记者获悉,甘肃股权交易中心首支私募债“泰琦化工私募债”22日成功发行。“泰琦化工私募债”发行人是甘肃省永昌泰琦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发行金...

永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永昌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