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启幸福之门 从衣食住行看金昌市百姓生活巨变
本报记者 秦小泉 于爱云 闫红海
40年改革奋斗,40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让好日子梦想成真。
好日子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上可见一斑:市民衣着从“黑蓝灰”到“个性化”,饮食从“解决温饱”到“吃出健康”,住房从“狭窄蜗居”到“现代社区”,出行方式从单一到“多元共享”,生活用品从“三大件”到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产品,指尖轻触即可网购,更有高铁快捷出行、飞机出国旅游。
40年波澜壮阔的变革,在金昌人的生活里沉淀下深沉的记忆,广大市民也在这场变革中体验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衣:从“黑蓝灰”到“个性化”
“双12”,在市区镍都商厦工作的马荣香给姑娘从网上买了件今年流行的水貂绒大衣。
“年轻人追求时尚,流行啥穿啥,去年前年流行的双面绒大衣过时了,今年又买新款!”马荣香拆开包装,比划了一下新衣服,高兴地说,“样子不错,质量也比想象的要好,价格还比实体店便宜。”
44岁的马荣香感慨道:“现在连买衣服都不用上街,真是太方便了!”她回想起改革开放初期,过年能穿件新衣服是最高兴的事了。“上世纪80年代,男女老少大部分人都穿深色衣服,基本是黑、灰、蓝色棉布,样式都很单一,穿‘的确良’料子衬衣的人都很少。在家里,一件衣服一般都是老大穿完老二穿,缝缝补补后小的孩子再接着穿。”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街上开始流行喇叭裤、红裙子、上海服装、香港服饰,各种新潮服装相继涌现,老百姓穿着开始追求美观和时尚。90年代末,又流行扯料子订做衣服,大街小巷开了一家又一家裁缝店,很多女青年请裁缝做一身当时很流行的藏蓝色毛呢西服。”马荣香说。
后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渐渐成了历史。进入2000年后,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品味和多变。成品时装琳琅满目,老百姓进入了一个追求时尚和讲究品牌的时代。
服装销售市场经过了由服装街——服装商城——专卖店——综合体的演变。广大消费者进入商场不再仅仅只是买衣服,更多的是享受个性时尚的现代生活。
截至2017年底,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9.06亿元,为1981年的123倍。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9%,其中衣着类价格指数上涨3.3%。
吃:从“解决温饱”到“吃出健康”
说起吃来,从事餐饮业近20年的裴志刚感慨万千:“改革开放40年来,城乡居民日子越过越红火,从当初的填饱肚子到如今讲究荤素搭配、吃出健康,每天都跟过节似的。”(转二版)
新闻推荐
本报金昌讯(记者赵吉仁)12月18日,金昌市博物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季”系列活动拉开帷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龙...
金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昌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