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特殊青少年的“启智者”

农村大众报 2021-12-09 15:08 大字

乐橄儿的一位青年向张艾玲介绍自己发现了手机新功能。孩子们做的手工皂。12月3日,下午5点,天已有几分黑。范桂花用电动三轮车,把儿子云云接回家过周末。

“妈,我做饭。”云云快步走进厨房,添水,盖锅,点火……60岁的范桂花坐在堂屋里,没有开灯,看着灶膛中窜动的橙红色火苗,泪水不由自主滑落腮边,“真到那天,爸妈闭眼走了,他起码饿不着自己。”

云云,眼神单纯,笑声明朗,26岁的年龄,看着也就十八九岁的样子。大约在11岁,他被确诊为癫痫,一直服药至今。

曾经,范桂花不敢让儿子单独外出,不敢让他干任何活,唯恐他磕着碰着犯病。直到她遇见张艾玲,走进济南市乐橄儿智障人士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乐橄儿”)。

每个人都不一样

乐橄儿,位于济南市章丘区圣井街道府前路临1号。家长们喜欢叫它“学校”,称张艾玲为“院长”。

中心现有36个学生,最大的29岁,最小的7岁,有唐氏综合征患者,有孤独症,有的轻微脑瘫,还有的和云云一样,有癫痫……情况不一,但都有心智障碍,并且都来自济南周边的农村困境家庭。

乐橄儿所在地,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这,是张艾玲精心选择的结果。交通较为便利,人口又不多,周围有小型超市,1公里外的寨子村,还逢二、六赶集。

“要服务农村孩子,就要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场景。”张艾玲平静的语气中,有股坚定的力量,“只有他们的能力被挖掘、发展出来,能够自立,才能最终获得喜悦、有尊严地生活。”

中心的学生,日常活动大致分为两组:学龄组,青年组。学龄组除了共同上课,更多是学吃喝拉撒。青年组,则“上午过日子,下午学本事”。

每天上午,青年组会一起商量中午吃什么,如何分工。这群青年,彼此间没有多少语言,但整个气氛,非常友好。

这样的商量,张艾玲和老师们都不会干预,只会静静地在一旁,守候。

上午出去买菜、回来做饭,这是最重要的“情境教学”。下午,所有学生则打破年龄,根据各自的爱好和特长,参加不同的学习小组,做衍纸画、珍珠画、手工皂,参加鼓乐队、戏曲表演,还有积木、串珠子等各种游戏。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张艾玲说,在宽容、接纳、支持的氛围中,每个人都会收获各自的成长。

云云,8年前刚来时,不敢独自上下楼梯,现在身体灵活得上下楼梯一路小跑,还学会了炒菜、做饭;小伟,2年前来时,习惯用手势和父母沟通,走路总是低着头、溜墙根,现在,会说的句子越来越长,走路昂首挺胸,还加入了鼓乐队;玲玲和珑珑这对小姐妹,2年前来时,经常大小便弄在裤子里,现在则没有了这种情况……

机构的成长

乐橄儿的日子,流淌得很慢。孩子们的进步,常以月或年计。日复一日的重复训练中,孩子们的能力,如深水中游动的鱼儿,不知什么时候跃出水面。

“看到一个孩子,在某一方面突然有了进步,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候。”张艾玲说,“也是我最有成就感和价值感的时候。”

长久的坚持,来自内心坚定的信念。

乐橄儿创办9年,张艾玲从事公益教育和残障事业,已24年。1964年出生于济南市历城区农村的她,对农村、对农民有着天然深厚的情感,总想为这个群体做些事,尤其想让这个群体中的困难人群,能享受更多的阳光和温暖。

30岁刚出头时,张艾玲曾在北京开办了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帮助了800多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

之后,张艾玲转入智障人士服务领域。在服务中,她发现了一个没有被社会看到的群体——农村困境家庭的智障儿童及青年。

接收智障儿童的特殊学校,绝大多数没有住宿条件,需要家长到学校附近陪读。如果这个儿童的父母,一方有智力障碍,另一方陪读的话,全家就会断了经济来源。

智力有障碍,又非常幸运接受了9年义务教育的孩子,还没有进入社会的能力。他们,到哪里去呢?

“去济南的大龄心智障碍者服务机构,一个月得花好几千。”范桂花说,“这一般的农村家庭哪受得了?把孩子关在家里,障碍程度会越来越高。”

“这部分人,尤其需要被看见。”2012年,一场严重的医疗事故,让张艾玲在床上躺了一整年。事后,她用拿到的8万元误工费和营养费,创办了这家民间公益服务机构,专门为农村心智障碍人群提供康复性训练、支持性就业,包吃包住,收费每个人每月300-800元不等。

张艾玲从周边农村,一间间或普通或破旧的房屋中,把孩子们接到乐橄儿,从三五个到十多个,再到今天的30多个。房租、水电费、10多个人的工资、50多个人的吃喝拉撒……每年下来,正常运转需要100万元左右。好在,从2018年起,政府每年补贴30多万元。其他都是张艾玲募集而来。

东奔西跑中,白发悄然出现在她的额头和鬓角。“乐橄儿,就是我的全部生命。”张艾玲说。

期待被更多人看见

“幸亏遇到张院长。”说起张艾玲,范桂花满怀感激,“云云在学校学会了自理,干活儿还有补贴,今年拿回来1000多元呢。”

虽然资金紧张,但乐橄儿的所有设置,都以支持学生发展为中心。学龄期的孩子,培养他们到普通小学跟班就读的能力;青年人,则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与人相处,最终能够庇护性就业。像云云这样的青年,日常干保洁、帮厨、做手工画、手工肥皂……都会得到相应的补贴,每月最少50元,多了有1000多元。这些补贴,青年们有自主支配的权利,可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可拿回家。

创办机构这些年,乐橄儿先后服务80多个孩子及青年。从乐橄儿走出去的孩子,有的回到正常学校跟班就读,有的找到了工作,还有的组建了家庭。

这个曾被忽视的人群,因为被张艾玲看到,脸上有了光,脚下有了路。

“我希望,能有更多人,能看到这个人群。”张艾玲说,“尤其是青年人和企业。”

(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农村大众报记者魏新美

实习生王凌霄

新闻推荐

科技赋能垃圾分类打造全智能化街区

本报11月26日讯(半岛全媒体记者张杨)11月26日上午,市北区双山街道联合区城市管理局在万科城国际公园举行“美丽市北...

章丘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章丘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