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里装的都是助残“良方” 章丘“葫芦大王”优先招残疾人为徒,培养了大批传承人
◥马友谊正在进行葫芦雕刻。▲位于章丘文祖街道的友谊葫芦非遗文化产业园。一个葫芦能卖十几万元?章丘文祖镇的马友谊凭着一手雕刻的好手艺,将小小的葫芦卖出了让人咂舌的大价钱。他雕刻的葫芦近年来远销海内外,成了年产值500万的大产业。不光自己致富,马友谊还广收门徒,在全国招了73个“徒弟”,积极吸纳残疾人就业,通过手工艺助残,还将葫芦雕刻的技艺发扬光大。
文/片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孟杰张锡坤
小葫芦做成大产业 他成了闻名的“葫芦大王”
马友谊的友谊葫芦非遗文化产业园位于章丘区文祖街道,紧邻242省道。这里堪称葫芦大世界,院里摆的、墙上挂的、房顶吊的……全都是各种形态的葫芦。产业园里还有一个葫芦博物馆,与展厅外原生态的葫芦不同,这里的葫芦全都是手工雕刻的艺术品。
神话故事、花鸟虫鱼、山水风景……有了雕刻技艺的加持,小小的葫芦一下就身价倍增,成了炙手可热的收藏品。
“这幅《村医图》是宋代画家李唐的作品,是一幅风俗人物图,描述的是当年走方郎中为村民看病的情形,反映的主要是当时的民风民俗。”在展馆中,马友谊目前最满意的就是这幅作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个葫芦雕刻作品,目前的市场售价已经达到了6万元。
在这间面积达400多平方米的葫芦博物馆里,有一半以上的作品都出自马友谊之手。
说起马友谊和葫芦的渊源,要往上数好几辈。
“我爷爷、老爷爷他们就开始玩葫芦了,当年主要是农闲的时候做蝈蝈葫芦拿去卖,以此贴补家用。”马友谊称,自己受到长辈们的影响,小时候就跟着玩葫芦,慢慢就开始研究雕刻葫芦的技法,并逐渐爱上了在葫芦上刻刻画画。2002年,马友谊和爱人李霞包下了家附近的半亩地开始种葫芦,并试着在英雄山文化市场等地售卖葫芦作品,2006年,两人又租下了两亩多地,并从当时工作的乡镇卫生院双双辞职,开始一门心思研究葫芦。
2006年,央视《致富经》采访马友谊的栏目播出后,他不光知名度大增,订单也纷至沓来。同一年,因为葫芦卖得好,原本生活不富裕的两口子意外地赚了一大笔,还开上了十几万元的小轿车。
也是从那时开始,把小葫芦做成大产业的想法在马友谊脑子里扎了根。
2012年,马友谊一家又开辟了30多亩葫芦地,还成立了合作社,形成了完整的葫芦工艺品产销体系。2017年,马友谊又成立了济南友谊葫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不断提升葫芦工艺品的知名度。去年一年,公司的产值就达到了500万元,马友谊成了名副其实的“葫芦大王”。
帮助残疾人自力更生 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
马桂芬是一名聋哑人,也是友谊葫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
每天早晨送完孩子、把生病的公公安顿好,马桂芬就骑着电动车到公司上班,她主要负责一些简单的葫芦工艺品的制作。为了方便她照顾孩子,马友谊还特批了“周末双休”的福利。即便这样,一个月下来,马桂芬也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
像马桂芬这样,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外出打工的残疾员工,马友谊的公司里共有20个。“都是附近村庄的村民,可以过来做点简单的葫芦工艺品或者帮着种种、洗洗葫芦。”马友谊称,目前公司共有29名员工,身体有残疾的就有20个。他们多数来公司上班,不方便出门上班的,还可以在家中自行加工一些简单的葫芦工艺品。这些残疾员工基本每月可以拿到2000元,少数技艺精湛的可以拿到4000多元。
帮扶残疾人就业这条路,马友谊从2007年就开始了。2007年,马友谊因为一手雕刻葫芦的好手艺已经小有名气,慕名而来的学艺者也是络绎不绝。马友谊招收的第一个徒弟——来自河北的小李,就是一名残疾人。
“他们虽然身体有残疾,但学起手艺来很认真,也非常刻苦。”小李跟随马友谊学习了三年,后来回到老家开起了自己的葫芦工作室,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此后,马友谊决心招收更多的残疾人,帮助他们就业,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现状,活出尊严和希望。
来自山西的“玻璃娃娃”姐妹陈蓓和陈蕾现在在当地也已经小有名气,她们也算是马友谊最早一批带的徒弟,姐妹俩当初从山西来的时候,既没有积蓄也没有美术功底,学成回家后,两人不仅可以自力更生,还在当地买上了楼房。
从2007年开始收徒弟至今,马友谊在全国各地已经招收了73名徒弟。他坦言,自己在招收徒弟时,会优先考虑残疾人和家庭贫困者。
章丘区垛庄镇十八盘村村民黄允强,是对马友谊触动最大的一名徒弟。2005年,黄允强因意外导致高位截瘫,2017年,他跟着马友谊开始学习葫芦雕刻的技艺,现在不光成立了自己的葫芦雕刻室,还成为章丘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友谊称,在今年年初跟黄允强一起合作作品时,对方一直刻到凌晨1点多,躯干处的肉都已经磨破了,可他仍在坚持。在帮扶这些残疾人掌握技艺的同时,马友谊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老手艺传承人能吃苦、有耐心的坚韧品质。
多名徒弟干出了名堂 让传统技艺走得更远
章丘传统葫芦雕刻技艺由来已久,据清道光13年《章丘县志》记载,最晚至清道光年间,章丘地区已经普遍种植葫芦,葫芦成为当地主要自然物产。当时,“北方各处皆养蝈蝈”,葫芦因“体轻、性温、质松”成为制作虫具的首选材质,也由此催生出以葫芦雕刻为生的民间艺人群体。
21世纪以来,传统葫芦雕刻日臻繁荣,以马友谊、黄允强为代表的第五代、第六代传承人改造发明了针刀并用、彩刻、雕烙刻三结合等技法,培养了大批传承人。2015年,章丘传统葫芦雕刻技艺被列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有人说:带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马友谊的好手艺怎么舍得交出去?
作为该项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对于此事,他有自己的理解。“我们只想把这门手艺好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能够了解章丘的葫芦文化。”让马友谊欣喜的是,他带的这些徒弟中,很多都成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中,他让传统的葫芦雕刻技艺走得更远。
最近,马友谊把所有的精力都扑在了打造葫芦文化产业园上。在一楼葫芦博物馆的基础上,他又在二楼打造了一个葫芦精品馆,忙着为馆里的每个葫芦作品打造独有的“身份证”。此外,他还忙于搜集编辑一些有关葫芦历史文化传承的文字材料,他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葫芦的历史。
马友谊的葫芦博物馆迄今已有二十多万人来参观学习,马友谊和爱人李霞业余时间也会担任“讲解员”。李霞告诉记者,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还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专门跑到葫芦博物馆,表态要学习葫芦雕刻技艺,她想过两天有空了就去一趟老人家里,给对方再带上一套雕刻工具。“只要有人对这个感兴趣,我们就可以免费教。”
新闻推荐
队员们依次系牢安全绳。队员们在溢洪堤探测根石。深夜,章丘黄河河务局防汛办公室负责人李林洞到场指导,队员们立刻...
章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章丘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