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铁匠,非遗背后的陈年往事 文/摄影栾利杰
牛祺圣和儿子牛大伟在打制农具。李传文(中)、李传普(左)、陈玉莲(右),在打铁锅。2014年,“章丘铁匠习俗”入选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0年,章丘铁锅锻打技艺入选山东省第五批非遗项目。从汉代始,章丘铁匠便名冠华夏,至今不衰。
汉朝时,古济南称济南郡、济南国,辖14县,首府在今章丘境内的东平陵故城,直到西晋永嘉年间才迁移到今济南历城区。可以说,今日之章丘,就是古时之济南。汉时,铁在国计民生中地位重要,因此汉武帝在全国设铁官48处,济南郡就有两处(据《汉书·地理志》)。那时,章丘不仅是郡治所在地,更是我国冶铁中心之一,铁匠技艺自然也相当之高。据《后汉书·韩棱传》载:东汉汉章帝刘炟曾经赐给三位重臣宝剑,其中赐尚书陈宠的宝剑就是“济南椎成(即锻打)剑”,说明1900年前的章丘锻打剑具有国家之宝的象征意义。锻打宝剑韧性好,刀刃锋利,吹毛断发,18世纪中叶欧洲人才有此技术,可见章丘铁艺领先欧洲上千年。
“唐代铁器章丘最盛,章丘冶山唐时冶铁于此”(《山东通志》第41卷),章丘“唐冶村”(后划入济南历城区)由此而来。到明朝章丘铁匠之风更盛。万山村的万、李两姓自明朝始便世代打铁,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袁庄村袁氏世代铁匠,《袁氏族谱》记载,十三世袁斗宝有五子,分别起名袁金、袁银、袁铜、袁铁、袁锡,以示纪念。到清朝,铁匠已成为关乎章丘经济命运的最重要的行业,清《章丘乡土志》载:“铁工在城乡者十之一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章丘人口73万,约38万人打铁……
章丘铁匠为糊口而游走四方。“早行鲁中胡山下,晚宿蒙岭料石堆”,俗称“打乡铁”。清县志载:“在外府以及各省者甚多。每年春出冬归,习以为常,无乡镇无之。”这种铁匠生活习俗一直延续至现代。普集镇坦上村铁匠李传文,1979年17岁开始到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乡一带打乡铁,一干就是30多年。同村同岁同年去北京的李传普,在海淀一带打乡铁38年。河沟村的陈玉莲,同年来到霍元甲的老家天津小南河村,从事打乡铁32年。2018年,《舌尖上的中国》第3季捧红了章丘铁锅,同样打乡铁出身的李盈炎,看到机会,招来3人,干起了手工铁锅,这才结束了游走四方的打铁生活。
“打乡铁”使不少章丘铁匠流落异乡,但也由此创造出了章丘之外的铁匠辉煌。如号称北方“刃具之最”、历经二百年不衰的青州刘家“大三”剪刀,始祖刘恒清就由章丘“打乡铁”而来。又如享誉全国的周村铜锣,也是起源于二百多年前流落周村的章丘柴姓小炉匠,他传下来的锣音质浑厚圆润、宛如虎啸,是三十年代京剧舞台上的名锣,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李万春、黄桂秋、奚啸伯、杨宝森等名家无不购买,可谓一锣震天下。
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章丘铁匠也留下了厚重一笔。章丘文史资料《章丘铁匠》记载,抗战爆发后,章丘的几支抗日队伍就曾因缺枪少弹请铁匠高手仿制枪炮,军工铁匠最多时达到2400多人。今年已75岁的章丘区铁匠习俗非遗传承人牛祺圣回忆,他的父亲、伯父、叔叔兄弟四人,当年都是造枪骨干,不仅造出了一支支长枪、马步枪,还造出了机关枪、迫击炮。
现代化的进程,无可避免地会毁掉手工铁匠技艺,若干年后,也许不会再有铁匠这个行业,留下来的,肩负的将是中华民族这一文化遗产薪火相传的重任。
新闻推荐
□王永忠神州华夏最早看到日出之地,乃伸向浩淼太平洋之山东半岛,半岛腹地有千年古县章丘,乃龙山文化发祥地,亦省府泉城之...
章丘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