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60年致力非遗传承,制作的菜刀“不卷不崩”“削铁如泥”,筷子粗铁条轻松斩断

济南时报 2021-03-09 13:55 大字

铁匠孙廷保(右一)和两位打铁师傅用传统的手工锻造技艺打制铁器。 新时报记者陈元昊 摄

手起刀落之间,章丘相公庄街道十九郎村的铁匠孙廷保手持自制菜刀,将眼前筷子粗细的铁条砍断。这锋利无比的菜刀,是孙廷保60年传统打铁技艺的成果之一。近日,新时报记者目睹这神奇菜刀的制作过程,听非遗传承人“家传五代”的打铁人孙廷保讲述自己的故事。

不需任何测量工具用60年的经验打造一把刀

3月4日,新时报记者来到章丘区相公庄街道十九郎村的孙铁匠铺。年逾古稀的孙廷保站在铁匠铺中央的铁砧前,手持亲手打制的一把“可断可砍、可切可削”的菜刀。这把刀身长20厘米,宽10厘米,背厚身薄,刃白锋利。“我打造的菜刀背厚身薄、不卷不崩,砍筷子粗细的铁条,刀刃也毫无缺损。”

“看好了!”只听铛铛两声、手起刀落之间,铁砧之上筷子粗细的铁条,就如砍瓜切菜一般被轻松斩断,碎铁片四处飞溅,孙廷保手中菜刀的刀刃却丝毫没有一点缺损。

随后,孙廷保进一步增加难度,拿出一段手指粗细的钢筋,再度挥刀砍去,钢筋上立马被砍出一道深深的痕迹,轻轻一扭便断为两截。

最后,孙廷保拿出一根大拇指般粗细的钢筋,多次挥刀劈砍,钢筋表面产生一道道凹痕,而他手里的菜刀却依然完好无损。如此真材实料的精湛技艺,造就了章丘孙家菜刀的独特魅力。

孙廷保介绍,一把能“削铁如泥”的“宝刀”,从熟铁到最终成型,整个流程并不简单,要经过熟铁打成毛坯、开凿夹钢、熟火、开片、粗开刃、淬火、水磨刃、上把等1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着严谨的工序和严格分工。

从选料到成型,从制作到出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思考,最终孙廷保决定选择夹钢的方式,来锻打自家出品的菜刀。

确定好锻打方式,如何精准把握好锻造淬火的程度也是一个功夫活,孙廷保多年的打铁经验就派上了用场。“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测量工具,全靠着自己60年牢记在心的打铁经验做出判断。多一秒钢火软会卷刃,少一秒钢火硬会崩豁,只有不软不硬才能叫钢火好,打出的刃具才能既锋利又不失强度。”五代打铁人手艺就是“传家宝”

有着60年打铁经验的孙廷保今年已经74岁,每天一早,他都会走进“铁匠铺子”,拎着锤子用古法手工锻造各种铁器。“我的父亲、爷爷、老爷爷都是铁匠,我从12岁就开始拉风箱。”孙廷保说,“每天要打的铁器各式各样,制作工艺也不一样,不仅每一道工序都要严谨认真,工具也要分门别类,否则就打不成”。早些年,孙廷保在国有工厂工作就是八级工,厂子里遇到难题会请他指导解决,老汉也不负众望,问题到他手里总是迎刃而解。

“炉中生造化,锤下定乾坤”。一块普通的铁板,最终变成一把不崩不卷上好菜刀、一口“体如明镜”的不粘铁锅,都需要经过红炉大火熔炼,成千上万次锻造。而每一次古法手工锻造,都是向百年匠心的致敬;每一次精益求精的坚持,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孙廷保说父亲曾经教育他,“今年做好活,明年主户多。”干活就要仔仔细细,一口锅最少要锤打36000次,一把刀也得成百上千次,只有精益求精才对得起自己,更对得起顾客。

“老一辈打铁人,火候的把握,材料的厚度,一切全凭自己眼力判断、手力感觉。我就想写一本书,但是自己文化不行,就一点点记录,从选料、锻打、烤蓝等,内容非常多,每一个品种、每一个环节都不同。”孙廷保说,“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一旦失传挺可惜的。我不收费,就希望让这门手艺能作为一项传统,继续延续下去。” (新时报记者陈元昊)

新闻推荐

患者术后手语操感谢医护人员 章丘区人民医院手足外科副主任景慎锋:显微镜下小血管吻合技术是基本功

患者送锦旗和表演手语操,来表达感激之情。“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谢谢你,感谢有你,世界更美丽…...

章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章丘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