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干激发济南审批服务新活力

济南日报 2020-12-21 11:43 大字

今年以来,济南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便民利企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主线,实施制度、标准、数聚和理念“四个赋能”深化流程再造改革,努力实现服务事项“创新办”、“集约办”、“智慧办”和“兜底办”,全力打造“极简审批”济南模式,推动“在泉城·全办成”品牌实现新突破,为优化全市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动力。

槐荫完成“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审批

今年7月,接到槐荫区发展改革局转省“四进”督办关于宜家拟申请“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工单后,槐荫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党组高度重视,社会事务科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与济南宜家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一同沟通“综合计算工时制”相关事宜。

宜家方面反映,自企业落户槐荫区后,本着节约高效的原则,2017年初先后多次与业务主管部门沟通关于申请综合计算工时事宜,因申请岗位不符合中国职业大典相关岗位,需要更改用工合同。企业表示宜家的合同全国统一,无法更改,所以一直无法申请成功。此次宜家反映的问题共涉及6个岗位216人(销售部员工、顾客关系部员工、餐饮部员工、营运部员工、设计部员工、物流部员工),因宜家为外资企业,所以未成立工会,设有员工委员会,曾两次对员工进行政策宣讲和流程演练。

目前济南市关于特殊工时审批事项,主要依据的政策为《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劳动部发〔1994〕503号),而在受理审批范围中没有涵盖该企业营业执照中的业务范围批发和零售业,许可范围也没有明确解释依据。针对新兴行业层出不穷,但又无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槐荫区行政审批服务局社会事务科积极与市局业务处室沟通探讨申请此业务所需受理条件、受理材料、受理流程、现场环节等内容,并且函询业务主管部门意见。同时,多次采取电话沟通和上门调研的方式与宜家方面沟通,了解到宜家接待游客淡、旺季等相关情况,决定大胆突破陈旧的理念,将相关政策法规进行新的解读,创新审批,为宜家办理“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受理宜家提交申报材料后,社会事务科工作人员前往宜家进行政策宣讲和现场问询。因涉岗员工批次多、人数多、员工上下班时间不固定,经过三天加班加点,完全配合宜家员工时间,不耽误问询进度,对涉岗员工(共216人),除因休产假、出差、病假等原因无法到场的14名员工之外,其余202人全部现场问询完毕。对于无法到场的员工,采取电子调查表的方式征求员工意见,切实做到了解每位涉岗员工的真实意见。

由于前期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做了大量的充分的准备工作,因此在宜家提交申报之后,仅用1个工作日就办结并将行政许可决定书送达上门。

(本报记者 张龙 通讯员 刘杨)市中 打破限制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济南市民王冲想在泰安市岱岳区开办一家企业,通过网上递交材料后,于11月26日上午在市中区行政审批服务局领取到营业执照,成为“省会经济圈中心区商事登记互认联盟”成立后的首位受益者。

今年6月,省政府提出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高水平建设现代化省会经济圈,以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以都市圈带动经济圈发展,加快同城化进程。7月,济南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牵头与省会经济圈泰安、淄博、聊城等6个市的行政审批服务局和工商银行各市分行分别签订“省会经济圈企业开办全域通办协议”,推动省会经济圈7市实现企业开办“全域通办”。市中区行政审批服务局以“在泉城·全办成”服务品牌为引领,发扬“敢闯”“敢创”精神,在颁发出黄河流域省会城市首张“跨省通办”营业执照的基础上,主动对接淄博临淄区、泰安岱岳区、聊城东昌府区、德州德城区、滨州邹平市、东营东营区进行工作会商和函商,充分发挥省内商事登记系统互通互联的优势,联合推出省会经济圈商事登记“全域通办”服务模式,建立线上申请、异地审批、现场发照的工作机制,实现企业设立登记等10项商事登记高频业务异地发照,解决过去证照寄递周期长的问题,彻底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切实增强办事企业的获得感,为异地通办工作树立新标杆。

为不断增强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度和获得感,今年以来,市中区聚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20项“一件事”主题套餐服务,在全省率先实现“一人一链一次办成”;在全省首推ABC分类踏勘,有效提升了踏勘审批效率;依托“黄河流域七市联盟”,第一时间增设“跨省通办”专窗,颁发首张黄河流域省会城市“跨省通办”营业执照,实现了商事登记业务“跨省通办、一次办成”。在2019年山东省营商环境评价中,市中区位列全省第八名,并荣获2019年济南市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专项考核第一名,让一流的政务服务成为市中区的“金字招牌”。

“省会经济圈中心区商事登记互认联盟”的成立,是市中区进一步健全完善省会经济圈企业开办“全域通办”机制的具体举措。在此基础上,市中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将持续拓展“全域通办”的广度和深度,在省会经济圈“1+6”基础上实现“1+6+N”,不断扩大通办范围,增加通办事项,丰富通办手段,提升通办质量,逐步落实省会城市圈各地区政务服务“全域通办”,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的异地办事需求,推动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群凝聚力、融合力和竞争力,实现城市间互利多赢,让市民共享改革红利。(本报记者 刘阳)

章丘 事项“打捆”并联审批 时限减少八成

总投资上亿元的章丘圣泉集团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改项目投产后将促进传统产业工艺、装备和产品技术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受益于章丘“联评联审联办”新模式的推行,专家组仅用2天时间就审批完成了项目备案,相比以往,审批时限减少了80%以上。

“形象地说,‘联评联审联办’就是把同一项目的不同类型审批‘打捆’,把各类审批中能合并的环节和手续‘横向到边’地合并。”章丘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李晓燕介绍。企业投资建设项目评估评审是“放管服”改革中的重点难点,涉及10多个部门、20多个事项,按照单独受理、分散办理、事项串联递进的传统模式,至少要花140个工作日,耗费企业大量时间和财力成本。

直击项目推进中的“堵点”“难点”,济南市章丘区探索对企业投资项目开展“联评联审联办”新模式。土地预审、规划意见、产业政策、环境评价、节能评估等5大类评估,企业无需再经多部门“奔波”,将由济南市章丘区政务服务大厅“一窗受理”窗口梳理整合提报材料,行政审批服务局全程“跑腿”,根据项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召集自然资源、规划、环保、发改、工信、应急等部门联合会商,采取同一专家组、一次性审核、同步修改、分别批复的方式,变跨部门“多头跑”为“一窗办”、评审“串联审”为“并联办”、事项“单一办”为“集成办”,极大突破了地域、时空和部门的限制,有效解决了企业投资项目评估评审环节多、过程受理时间长、盖章多、中介多、收费多、材料多等问题。

惠企政策激发投资热情。自“联评联审联办”工作模式实施以来,仅圣泉集团就已完成“打捆”审批19个技改和备案项目,总投资超过10亿元。章丘区行政审批服务局联合自然资源、规划、环保、发改、工信、应急等多家单位对国琛石化配件加工技术改造、永大印务包装装潢等8个项目召开联席会议,与会部门包含了项目所有在审批和监管阶段需打交道的部门。

在审批阶段就联合监管部门加入的原因在于,让审批站在促进产业布局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高度,统筹评估资源重复利用类、能源消耗类、铸造锻造类、建材类、荒山修复类、塑料制品类等领域项目对产业政策、节能评估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等可能带来的影响。当各部门意见一致时,根据评审结果形成项目安排建议;当意见不一致时,将进一步研究、会商,确定是否能够立项。这样不仅可以合并审管“同类项”、划清“责任田”,也可以共同提出针对性措施,切实从源头上预防项目后续运行带来的风险,让审批更具指导意义,使监管质量更有保证。

把握危中之机,实现逆势飞扬。目前,联评联审联办的“三联”新模式已在章丘形成洼地效应,37家新上项目抱团聚集,近百亿资金已果断试水。疫情后的新一轮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成为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本报记者 时晔然 通讯员 隗淑琴 李卫卫)

新闻推荐

涧 溪 春 晓

□徐锦庚著第五章见招拆招13、拔树苗征地,最关键是补偿。除了丈量土地,还要补偿青苗,包括玉米、麦子、大豆、高粱等...

章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章丘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