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水街道西石河村推行“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收集模式人人自觉让垃圾分类成习惯

济南日报 2020-09-23 11:28 大字

自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章丘区明水街道西石河村率先推行“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收集模式,在垃圾分类工作中不断摸索监督方式,引导发动群众力量,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为全区垃圾分类工作蹚出了路子,树立了样板。

“19:40,中年妇女,从8号楼出来……”9月18日,在章丘区明水街道西石河村的便民服务中心,村党支部书记张承山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墙上的大屏幕,查看隔夜垃圾投放点的视频监控录像。

西石河村位于章丘城郊,2016年建成城市社区,常住居民三四千人,人口密集,流动大,商铺较多,管理难度大。去年7月,该村被列入垃圾分类试点,然而生活垃圾“定点投放、定时清运”的新举措,一时间让村民难以适应。为了做好监督,村“两委”成员和志愿者轮番上阵,在垃圾分类投放点不间断值守,对不按规定、不按时间投放的行为进行及时劝阻。

同时,他们在全村4个垃圾分类投放点安装了8个监控摄像头,再加上社区全覆盖的“天眼”监控,可以做到“全天候监督”和“10分钟追溯问责”,对不文明行为予以警告和通报处理,让违规者“红红脸,出出汗”。

“摄像头、村‘两委’、志愿者,有了这‘三双眼睛’,村民乱丢垃圾的现象大为减少。现在90%以上的村民,主动做好了垃圾分类,乱丢乱放的次数下降了八成,垃圾分类正在成为一种习惯。”张承山说。

在西石河村,还有这样一位72岁的“早出晚归人”,他每天早晨坚持起早,下午很晚才回家,吸引他的不是象棋、扑克牌,而是楼下的分类垃圾桶。

他叫马素春,从今年5月份便开始了义务垃圾分类工作,每天早上7:00、下午6:00,他会戴好口罩和手套,准时到楼下的分类垃圾桶旁站岗。当看到有分类不规范、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混装混倒的情况时,他会主动制止这种不文明行为,并主动把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时间一久,来这里倒垃圾的村民也都自觉把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投放。

“垃圾能发电,有价值的还能回收,大家伙都把垃圾分好类,咱们的生活就更好了。我虽然苦点累点,心里觉得挺知足。”马素春说。

在村“两委”的监督和马素春等志愿者的带动下,村民垃圾分类意识逐渐强化,自觉分类投放渐渐成为习惯。

“楼下的垃圾桶很好分辨,就是把干垃圾和湿垃圾分开,厨余垃圾投到东边那个绿桶里,其他垃圾投到西边两个桶里面,不难。”村民张女士说。

如今实行垃圾分类一年,投放点附近干净整洁,地面连污渍都很少见,污水、臭气、蚊蝇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潺潺流水、扑鼻芬芳、蝴蝶飞舞,村民傍晚外出游玩,就如同漫步在公园中。

“原先不理解,现在看到变化,俺们打心底里支持垃圾分类。它让家园越来越美丽,生活越来越滋润。”张女士说。

(本报记者时晔然通讯员李奉霞)

新闻推荐

院士坐镇 让天牛“牛”不起来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印象初与青岛林业植物医院工程有限公司签约,双方共建院士工作站,这也是青岛市第一个面向林业病虫害防治...

章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章丘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