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沿黄城市党报记者走黄河”即将启航之际,请接收这封 走黄河的记者写给读者的信

济南日报 2020-08-31 11:26 大字

记者镜头中的黄河(张铭摄)

记者张群在“跟着记者走黄河”活动中采访曲堤菜农。(张宪政摄)

“悬河泻水、山川相缪,这里有蜿蜒的河道;

春波夏花、秋叶冬雪,这里有流转的四季;

河灯祈福、龙山黑陶,这里有悠远的文化;

防洪治黄、引黄灌溉,这里有多年的奋斗;

滩区迁建、桥隧穿黄,这里有灿烂的未来。”

上面这些话,在“跟着记者走黄河”系列报道中,读者朋友们大概见了很多次。

为深入宣传、系统展示济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进展成效和特色亮点,6月28日至8月14日,济南日报联合济南黄河河务局及沿黄各区县,组织策划了7期“跟着记者走黄河”专题报道。

济南日报记者团带着大家每周前往一个区县,在平阴的艾山卡口聆听大流量的咆哮,在长清的滩区回忆“三年攒钱、三年筑台”的痛楚,在槐荫的大堤上拂过软柳浅花,在天桥的船上追忆“三个百年”,在历城盖家沟欣赏鹊华相望,在章丘白云湖见证“河”与“荷”相拥,最终在济阳韶乐鼓声间,送别向海奔流的“黄龙”。

眼前是黄河水,脚下是黄河泥。一个多月的时间,几乎要“住在黄河边”的记者们,带着服务国家战略、传递济南声音的初心,晨起暮归跑了3000多公里。“三伏”的日子中,最受欢迎的却是大晴天。专挑烈日出行,人自然是热的,但少了雾气遮拦的风景,才最能体现泉城之美。即使反光的黄河水与炙烤的河边沙,让泪与汗融为一体,晒伤的后脖颈连洗澡水都无法忍受。

“今天有月亮哎”,回程时抬头见到美景的惊喜也常常没人回应,因为同车的小伙伴已经睡着。不过这种坐着睡觉的福利,不是时时都能享受的。更多的时候,是大家各自抱着手机,在屏幕的悠悠荧光下,检查确认刚拍的素材,整理记录现场的灵感,联络安排下一个地点的行程。

让我们如此坚持的,是新闻人的职业荣誉感,也是黄河的无穷魅力。作为第一线的见证者与记录人,记者们非常荣幸地接触到埽工这种从先秦时传承至今的防洪技艺,也从最专业的角度明白了控岛和险工的功效。

18年间泺口河段下切最深超过7米的数据值得骄傲,37年来含沙量降低88%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课本中为何总是在说植树造林。

从日出到日落,从绯粉之春到沁绿之夏、再到金黄之秋,我们沿着黄河水,在稻田找到了美味的秘密,也在醋缸里挖到了旧时的味道。

那一处处遗址,把中华文明的进步旅程无声地拉到眼前,那一声声吟诵,将过去的记忆刻录到未来希望的心田,那一盏盏河灯,满载着对美好生活的祝福飘向远方。

这一切的精彩、一切的美好,让我们抑制不住想要与你们分享的心情。

于是,有美图、有预告,也有关键词;含文字、含照片、含视频,甚至含动画;发报纸、发微博、发微信,也发客户端……我们用所有的技术手段与呈现方式,用尽可能内容广泛、视角多样、挖掘深入的报道,向你们推介新时代黄河的安澜盛况。

我们愿你们能跟着记者一起,了解黄河的前世今生,也共历黄河的灿烂未来。

“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时代赋予了泉城“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新方向。从“三桥一隧”到“三隧一桥”,你们是这所城市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的亲历者;从跨河发展到拥河发展,你们或许也是黄河北岸“雄安新区”的建设者。

大河汤汤,岁月奔流。如今,“山东沿黄城市党报记者走黄河”也将启航,由沿黄九市党报记者组成的记者团将开启在山东的新旅程。愿有幸在母亲河的臂弯里生息繁衍的我们,继续用我们的文字、我们的镜头留下了关于她的记录,愿这些记录能和你们,和黄河一起走向未来! (本报记者郝倩)

新闻推荐

品美食“抢”铁锅央视名嘴泉城为山东带货

8月28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新消费·爱生活—山东消费年”活动启动仪式和直播带...

章丘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章丘,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