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杜伏威
○于夫
编者按
杜伏威是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章丘相公庄人,是我区有名的历史人物。著名作家于夫创作完成长篇历史小说《杜伏威》,重现了杜伏威叱咤风云的一生。该书在1996年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并于2009年荣获济南市作家协会主办的“宝通杯济南文学奖·长篇小说奖”,为我区文艺繁荣做出了贡献。一部优秀的作品,必定会有作者艰辛的付出。本报编辑特邀请于夫老师写出了他当年创作《杜伏威》的过程,与读者共享。
1
杜伏威是相公庄河滩村人。隋末,铁匠王薄在长白山揭开农民起义的序幕,杜伏威也卷进了这场历史风暴中。他参加义军时才16岁,后来做了大将军,带领义军占据江淮地区,成为推翻隋王朝最有实力的三支起义军之一(另两支是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和翟让、李密领导的河南瓦岗寨起义军),最后被唐王朝封为吴王,在我国农民起义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作为一个章丘人,我感到有责任通过小说的形式让他重返历史舞台,再现那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军与堕落封建王朝殊死斗争的历史画卷。这是我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杜伏威》的初衷。《杜伏威》一书,是于1992年6月开始动笔写作的,历经了31个月的业余时间,到1995年春节的除夕之夜,才在田字格上爬完最后一个字。当时我抚摸着那摞厚厚的手稿,吟道:夜思晚入眠,晨起早“耕田”。业余一千日,鬓白映书卷。
《杜伏威》全书共分四章六十一节。“序”交代历史背景。“序”之后的四章分别写杜伏威、辅公石的少年时代,长白山、江淮斗争及入京长安的故事。“后记”写农民起义的成果被唐王朝攫取之后,杜伏威、辅公石属下归隐长白山的故事。全书除描写农民起义军这条主线外,另外还铺设了两条副线。一条是隋王朝的灭亡和唐王朝的统一,另一条是河南瓦岗军、河北窦建德军的斗争与失败。人物的命运、战争的形式都是围绕着这三条线展开的。
关于人物的塑造,我是以既尊重历史又不被历史所束缚的态度来写作的。杜伏威之死,唐书卷九十二列传第十七章是这样记载的:“杜伏威好神仙长年术,饵云母被毒,武德七年二月,暴卒。”我觉得这样未免有损于一个起义军领袖的气概。于是便采取了近代多数史学家的观点:大唐王朝建立后,不容忍杜伏威军事力量的存在,便诱惑他入京长安,饮鸩酒而死。当时我还觉得心中不踏实,但看了罗贯中在塑造《三国演义》人物时采取的移花接木创作手段时,心里也就安然了。书中大小数百个人物,有历史的真实,也有根据情节的发展虚构的,但我都努力赋予他们一定的形象与性格。
书中安排了战争20余场,章丘城、普济镇之战、长白山突围战、火烧宋颢、水淹泗城、大战盐城、智取丹阳……这些战争历史上多数有记载,但是只记录了几行字,或者几个字,只知结果,不知经过。战争如何进行,如何真实化形象化立体化地表现出来,在宏观控制、情节发展和细节描写上,我都做了苦苦思维与探索。动笔之前,我曾翻阅了大量隋唐史书及一些兵法,力求在大的空间和小的布局上都还原历史,给读者一个那时的历史真实感觉。普济(今普集)镇之战全是虚构,庄主夏侯松涛也是虚构出来得人物。传说三国时期的魏将夏侯渊的坟墓就坐落在普济镇西。在我的记忆中,镇东还有一片阴森森的夏侯氏大墓田(现章丘七中校内地面),又因为我熟悉普济镇的地理环境,于是便产生了在普济镇打一仗的念头。小说不是纪实文学,我个人感觉,小说是真与假边沿上的一种艺术。把实际存在的东西描写的不能让读者相信,这是失败之作。凭知识感觉思维创作出来的能够让读者有滋有味地读下去,吸引读者走进一个真实的时空,这才是一种艺术水平。
2
朝阳燃红了天边的白云,长白山也被罩上了一层红晕。一大早我便出发采访。摩托车在乡村路上向大山攀驰。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杜伏威的故乡就座落在长白山下。
路绕山转,越行越陡。转过花山,一条黄土路钻进山沟中去了。顺着村农的指点,摩托车在坎坷的沟底大约行了半华里,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宽阔的河滩展现在面前。左望,黄色的土墙,黑色的茅顶,稀落的林木。有狗在村口咬吠,鸡在打麦场上爮土觅食。河滩上,布满青色鹅卵石,有两个孩童赶着一群羊羔,还有几头黄牛,正悠闲地啃着石缝间的青草,牛羊不时伸长脖颈,咩咩哞哞地叫几声,望着我这个陌生人。啊,1300多年以前,杜伏威和他的好友辅公石不也是在这片古老的河滩上牧羊吗?!
一位老人从河滩上经过,我礼节性地向老人点点头,问道:“大爷,这些山头都有名字吗?”老人打量了我一番,一边用手指点,一边回答道:“东北那个最高的叫摩诃顶子,北面那个叫歪歪顶子,那溜长长的叫跑马岭子,那座山头上有个点将台,这座山峪里有眼饮马泉,还有旗杆窝,上马石……翻过东山有知世郎王薄的墓丘,老百姓叫它朗王坟……”
“大爷,在隋末唐初的时代,这河滩村出过一个大英雄,您知道吗?”
“谁不知道!他叫杜伏威。是隋朝打富济贫的响马爷。了不起呵!都说他能剪纸为马,撒豆成兵,摆迷糊阵,杀得官兵一塌糊涂。以后又领兵上江淮做了吴王……可惜死得冤枉,被唐王李渊骗进了长安,活活得被砍了头!部下将他的头用蜡封在瓦罐里偷运了回来,就葬在这山下……”
我听得如痴如醉,久久地伫立在这片河滩上,思绪飞向了隋末唐初的那个战乱的历史年代。以后,我经常利用公休日前来,有多少次我自己也记不清了。只记得在长白山中钻来钻去,搜集着杜伏威的故事,细细观察着大山的地形地貌,寻觅着起义军当年的痕迹,思维着隋朝大业年间的那首长白山谣:
长白山前知世郎,
身着红罗锦背裆。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3
已经是冬天了,夜里下了一场小雪。遥望长白山峰,披上了银色的斗篷。我默默地望着,还是下定决心,去攀登摩诃顶--当年义军曾在那里安营扎寨。
进了三山峪,踏着牧羊人的足迹,沿着潺潺流动的溪流,钻进了一条峪谷里。我的身体时隐时现在巨大的“馒头石”中间。谷深峪回,跌宕起伏,回首望不到来路,仰头看不见前途,四壁悬崖寂静恐怖。不知行走了多长的距离,突然,一道矗立的石崖挡住了去路。我这才意识到,峪谷到头了。原来,这儿并不是通主峰的路。左侧一道山崖裂开了一条缝隙,中间悬着几株荆棵。雪水冻结在上面,冰花玉树一般。我紧了一下鞋带,戴好手套,抠着岩缝,蹬着突兀,抓着荆棵,跃身攀了上去……
山坡上布满了茅草蒿蓬,酸枣棵子。雪面上,没有野兽的足迹,路在何处?仰头看看,幸亏目标是清楚的。只要蹬上这座山头,左折越过一个山凹就是主峰摩诃顶了。脚下本来没有路,只要有胆气越过去,留下的痕迹便是路了。于是,我又开始了艰难的攀登。终于,我站在了摩诃顶上。风大,阵阵雪粉扑在脸上,融化了,和着汗水流淌。俯视山阴,壁立千仞,风啸谷鸣。远处群山围出许多山坳。坳中坐落着村庄,形似一片一片飘落的大树叶。
这坳中莫非是义军囤积兵马的地方?当年济南郡丞张须佗与秦琼、罗成率数万官军围剿长白山是先突破的这些山坳吗?我的想象随着山风回旋了起来。回首再望被征服的那条大峪谷,峪谷弯弯曲曲冲出三山口,先冲积出一个大滩面,又远去了,渐渐和南面的河川携起了手。杜伏威率领数万义军,突破官军围剿,不正是沿着这个方向,越过泰沂山脉到达江淮的吗?!
一个突围三山口,挥军入泰沂的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便在我脑海中浮现了出来……
4
我的案桌上立满了书籍,县志、隋唐史、《隋唐演义》、《孙子兵法》、《山东长白山》、隋唐时期的简略地图、自绘的长白山图……但是,这些仍不能满足我创作的“胃口”。在阅读参考书和资料方面,我真有些如“蛇吞象”了。隋唐时代的政治斗争、地理地貌、人文生活、时代风俗、语言服饰等等都要参阅。越是细节,越是重要。要想写好一万字的历史作品,也许要去翻阅十万字或更多的历史画卷,别无“捷径”可走。
书店、图书馆成了我经常出入的地方。出差异地,别人去的是商店,我去的则是书店。每当发现一本称心如意的书,心情总是激动一番,象是饥者发现了食物一般。杜伏威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历代统治者都把他视作洪水猛兽。英雄的名字虽然流传了下来,但是,轰轰烈烈的事迹却被千年的封建泥沙埋没了。虽然多方寻觅,关于杜伏威的有关资料仍是少得可怜。这时,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任方桐为我送来了手抄写的唐书卷九十二列传中关于杜伏威、阚棱、王雄诞(阚、王是杜伏威的义子、左右将军)三人的传记。传记虽然只有两千字,但这却是一篇对杜伏威比较完整的文献记载。我如获至宝,翻来覆去的阅读、分析、研究。剔除文中片面的观点,对照其它资料,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塑造着杜伏威及其将领们的形象。
5
《杜伏威》先在章丘文联刊物《百脉文学》上连载,一边写,一边连载。完稿之后,又印刷了一本样稿书,进一步征求社会反映与意见。1996年8月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在《大众日报》、《济南日报》、《济南年鉴》刊登了文讯。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章丘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引起了各界读者的关注。1996年12月13日,章丘市委宣传部在杜伏威的故乡相公庄镇召开了长篇历史小说《杜伏威》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市委宣传部、文化局、相公庄镇委、文化馆、作协、影协、音协、美协、河滩村委等人员。与会发言人指出:此书尊重历史,想象力丰富,情节跌宕起伏,再现了隋末唐初的战争场景。此书通过艺术形式,不仅宣传了章丘的历史英雄人物,对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现实意义。杜伏威16岁参加长白山隋末农民起义,后率十余万义军突破隋朝军队围剿转战江淮,与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翟让、李密领导的河南起义军形成了三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为推翻隋朝、建立唐王朝起了重要作用。这部小说所展现的杜伏威,不但是一个揭竿而起的绿林好汉,又是一个忧恤黎庶,侠骨柔肠的志士仁人,用热血和生命为大唐江山铺上了一方坚固的奠基石。他南下江淮,收伏苗海潮,火烧宋颢,深入虎穴,智斩赵破阵等,便是其大展宏图,施展平生抱负的有力实践。归顺大唐甘受“吴王”封号,以求国泰民安的义举,使他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了极致。而在深受奸佞陷害后,忠贞不渝的高风亮节,将这场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演的悲剧推向了高潮。小说中情节的逻辑所体现出来的生活逻辑与思维逻辑是一致的。在尾声中有这样的情节:大门外传来一声高呼:“秦王殿下到--”秦王李世民望着死去的杜伏威,失声痛哭,言道:“吴王,我来迟一步。”太子李建成却厉声令道:“将反贼杜伏威头颅割下,悬首示众!”秦王李世民怒不可遏,挥剑大叫一声:“本王在此,看哪个敢动?”这一杀一保,爱憎分明,情节感人,催人泪下。后来玄武门之变,李渊传位秦王李世民,唐太宗下诏恢复杜伏威生前官爵,以王公大礼葬其衣冠。这便是杜伏威的最终结局,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情理之中。
6
《杜伏威》出版13年后的2009年9月,济南市作家协会对济南市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的作品进行“宝通杯济南文学奖”评奖活动。经评选,《杜伏威》获“长篇小说奖”,并于10月23日在济南召开颁奖大会,大会由济南市作家协会主席刘玉民主持。我走上了颁奖台……
(于夫,章丘普集人,生于1947年,是首届章丘作家协会主席。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出版长篇历史小说《杜伏威》,另有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剧本等见诸于报刊,参与多部文史丛书、志书的编写工作。像《葱仙女的故事》《白云湖的传说》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都是由他创作完成。)
新闻推荐
建立社区工作者3岗18级薪酬体系、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委会职责边界、社区综合服务用房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取得新...
章丘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章丘,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