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故事多

农村大众报 2019-11-11 13:49 大字

钻进大山,就像一条鱼儿钻进了故事与传说的海洋。

好多故事嵌藏于地名之中。念叨着一个个奇特的地名,一嘟噜一嘟噜的故事就提溜出来了。比如断笤、捎近、路相、里子、黄歇、宅科、老瓮峪、马驹子、葫芦套、康泉、玉龙、大龙堂……后面几个还好参透,正常智商的人们都可以猜出个一二,但前面列举的那几个则形同外国语,非得有专业翻译不可。不然,看到这些地名,你也许会想到越南、老挝、几内亚比绍……至少也会是西藏、云南、内蒙古等中国边陲地区的特色地名。

但你错了。

它们其实都是济南近郊的地名。

这些地方离济南行政中心龙奥大厦的直线距离,也不过十几公里,有的也许还近一些。

大山里的这些地名,在外国语的外套之下,都是一些新鲜有趣的传说,有的直接包含着小村的文化基因,传递出几百上千人的历史来源与生存秘密。

大山里的这些地名,如山里同样多彩的植物,生机勃勃,翻遍字典,检索网络,几无重复性,你说它们具有全球唯一性,也一点不夸张。

捎近村,据村内清同治年间碑文记载:石泉山谷口外,以谷系登岱稍近之路,谷内山庄故名捎近。

岱者,泰山也。村子以距泰山之远近而命名,可见对泰山的崇敬之情有多重了。这种情感不是浅表层次的,估计是下意识、思想深处的,甚至可能与村民古老的信仰有关。

路相村,东邻章丘,西为潘河崖,村南有古建筑灵官庙遗址和白云洞。在明代时,这儿称为卢乡。据《刘立国家谱》记载,万历年间,其始祖从直隶枣强迁来时,因已有卢氏在此定居而得名。以后又渐渐演变为路相。——这儿似乎有点断片,其演变路径待考。比如说它为啥不叫“录相”呢?

黄歇村的来名据说源于唐代。相传,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路过,曾在此歇息过而得名。“黄”与“皇”同音,且皇家用色普遍以黄为尚,所以有了此名。

白蜡滩村东依双石屋子山和老树峪,南为石瓮峪。清宣统元年称白杨滩。徐氏由村南石瓮峪迁此建村,因此处多植白蜡条、白杨树而得名。以后沿称白蜡滩。

青龙峪村有东、西青龙泉和真武祠。明万历年间原名斑鸠峪,刘氏由直隶枣强迁此,因建村于山峪之中,树木繁茂,斑鸠颇多,故名。俗有“斑鸠入虎口,别想再飞走”之说。后因村处有两个青龙泉,以青龙胜白虎之意,沿称青龙峪。

玉河泉村的得名则比较好理解。村民毕思祥家有古名泉玉河泉,几百年来从未干涸。清光绪年间称鱼河泉。毕氏由章丘毕家庄迁此建村,见村处河中鱼多,且有一山泉为河源而命名。后来又易名为玉河泉。它是巨野河源泉之所在,在地理位置上还是颇为特殊的。

说到泉,大山里的泉源可真多!在彩石,还有两个名字奇特的泉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是“咋呼泉”。它是一个挂在石壁之上的泉缝,喷涌起来大叫小呼的,犹如众人喧嚣,几百米之外清晰可闻。据水利部门专家考证,此泉与一地下湖相连,当地下湖面波涛汹涌时,泉水便不断涌向湖边岩缝,也就形成了咋呼泉波波相推、阵阵连涌的神奇场面。

另一个奇泉为“响呼噜泉”,名字同样接地气。它四季有水,泉眼大如磨盘。在雨季来临时呼呼喷涌,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就跟人打呼噜一样,在村口就能听见。

大山里的很多故事可歌可泣。在宅科村,我们听到的就是一个悲惨而让人义愤填膺的故事。那是1938年农历五月廿七,日本侵略军袭击宅科,村民死伤40多人。而在虎门村,我们听到的又是一个大快人心的历史故事。那是1943年农历九月,八路军在此打死打伤日军30多人,取得了虎门大捷。

这次钻山沟,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文化气息的村名——讲书院村。村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讲书院(福圣寺)。据村民讲,约在元代,曾名福圣寺。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至此,在这儿讲过学,因而改称讲书院。明万历年间为福圣寺全盛时期,僧人70多,成为远近僧侣讲习经卷、传教的中心。

大山里的故事也是深沉厚重的。西彩石村北赵山之阳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房彦谦墓。房彦谦曾被隋文帝称为“天下第一能吏”。史籍中对他的廉洁清正记载得也比较多。他受到人们爱戴,主要还是在隋末乱世能做到洁身自立。他曾对儿子房玄龄说:“人家都因做官而富,只有我因做官而穷,留给子孙的财产,就只有‘清贫’二字”。遗产如此之独特,能不让人敬仰爱戴、追怀深思吗?!

大山深处故事多。行万里路,去远方寻找诗意,有时也不必走太远,拈一片乡间红叶,一样能神游万仞、心鹜八极;把家乡附近的路走好,同样是一件不得了的事。

新闻推荐

葱状元2.435米! 2019章丘大葱节26名葱农获奖

农村大众报济南讯(记者刘真真)11月9日,2019中国·章丘大葱文化旅游节在济南市章丘区葱岭郊野公园开幕。记者从现场...

章丘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章丘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