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城乡水务局坚持创新引领,全面做好城市“水文章”开辟治水兴水的“泉城实践”

济南日报 2019-09-24 11:33 大字

秀美的小清河玉符河新貌济南南部的“大水缸”——卧虎山水库

70年风雨同舟,见证了济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也镌刻着济南治水、兴水的漫长足迹:城市供水多元化,河道治理全城覆盖,保泉法规逐渐完善,泉水申遗步伐加快……这70年,也是济南人治水、惜水、护水的过程:水资源管理不断加强,节约用水成为习惯,爱泉护泉成为自觉……

进入新时代,市城乡水务局用新作为和新担当回应时代的召唤:构建联调联供的水网体系,夯实水安全保障基础;加强水生态保护,构建河湖健康发展新格局;科学调度水资源,有效助力节水保泉,为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构建“十库联调、十厂联供”大水网

全面提升城市供水保障能力

供水安全工作,不仅关系千家万户,更关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安全保障。随着济南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供水需求量和供水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干线工程以及田山灌区与济平干渠连通工程的建成通水,为卧虎山水库带来了长江、黄河客水资源,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五库连通工程则实现了多水源在全市的优化配置和联合调度,实现了“五水统筹”,为城市供水、地下水置换、生态补源及城区生态用水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

2019年,济南市围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着力构建“十库联调、十厂联供”大水网,全面提升水资源综合支撑保障能力和城乡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加强水环境水生态承载能力和水务服务民生能力,做足广蓄水、保供水、抓节水、控洪水、治污水、兴泉水六篇文章,打造河湖健康发展的优美生态环境,实现“多水源统筹互补”,大幅提升供水保证率。

济南市依托黄河、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以全新理念构建“十库联调、十厂联供”供水水网体系,逐步实现城市供水原水、清水一网覆盖、一网运行,黄河水、长江水、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多水源统筹,各水源和水厂互济互补,大幅提升供水保证率,确保供水安全。水源地建设方面,济南市加快东部城区埝头水源地前期建设工作,规划实施东湖水库扩容增效工程,提速章丘区白云水库建设,同时推进章丘区杜张、大站、朱各务3座水库的水源地申报建设。实施鹊山水库扩容增效工程,在济阳区南部新建城南水库,天桥区北部新建引江水库。

水厂建设方面,在推动东部东湖水厂、旅游路水厂建设的基础上,主城区改造玉清、鹊华等4座水厂,新建南康、党家2座水厂,新增供水能力25万立方米/日;东部城区新建东湖、旅游路等4座水厂,新增供水能力70万立方米/日;章丘区新建白云、圣井2座水厂,新增供水能力40万立方米/日;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建设大桥、城南等4座水厂,新增供水能力65万立方米/日。由此,济南市水厂供水能力将由120万立方米/日提高到320万立方米/日。

此外,济南市加强水源连通,筹划实施卧虎山、锦绣川水库连通工程,实现两座大中型水库的互联互通,提高供水保障率和生态补水功能;实施东湖水库、杜张水库、狼猫山水库、白云水库“四库”连通工程,解决济南东部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补给刘公河、杨家河、土河生态用水,逐步实现多水源互济互补。河、湖长制全面推开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宜游”生态环境

小清河作为济南市一条重要的行洪与景观河道,其水质与生态环境的变化一直备受市民关注。随着小清河攻坚战有效实施,小清河(济南段)水质迅速向好改善。2019年初,小清河济南段水质持续达标排放,实现历史性突破。

为阻断小清河污染源头,济南市重拳整治黑臭水体。各区政府、平台共筹措近4亿元资金,通过综合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岸态修复”等措施,全面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去年11月,31条水体通过了省住建厅组织的长制久清评估,标志着济南市顺利完成了31条城市黑臭水体治理。

此外,济南市将对小清河干流沿线14个排污口进行整治,同时对小清河干流及其41条支流河道入河排污口进行全面排查,巩固小清河截污治污措施,进一步改善小清河水质。为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宜游”的目标,济南市还加快实施小清河沿线景观提升、生态治理与设施配套工程,全面提升小清河生态环境质量。

据悉,2005年起,济南河道治理全面展开,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点源污染治理为龙头,开展了护城河、东泺河、西泺河、工商河等水源丰富的河道截污整治工作;第二个阶段以防洪能力提升为龙头,开展了全福河、十六里河、南圩子壕等河道整治工程;第三个阶段以生态修复为龙头,将河道综合整治与生态治理、地表水转换地下水工程等列入水生态建设重要内容,开展水生态建设工程,实施了兴济河、历阳河、玉绣河、大辛河等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开展引水补源工程,实施了引用大明湖弃水和锦绣川水库水等工程,实现了向历阳河、历阳湖、玉绣河、兴济河等引水补源目标。2017年年底前,在全市全面实行河长制。

治理河湖环境,如何做好污水处理是关键。为恢复水体环境、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济南市先后建成了水质净化二厂、三厂、四厂、高新区污水处理厂等。70年来,济南市的城市污水处理实现了污水处理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飞跃。截至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到96.4%,城区内排水管线总长度达到4460公里。随着7座新扩建污水处理厂站相继投入使用,济南(城区)日污水处理能力已经达到141万吨左右。

泉水持续喷涌16年打造泉水“世界朋友圈”

城因泉而美,因泉而兴。脉脉泉水,滋养着一代代济南人,也流淌着这座城市历久弥新的勃勃生机。70年来,济南的泉水从停喷到复涌,再到持续喷涌16年,在这生生不息的泉涌背后,是济南市攻坚克难的保泉路。

法律法规是保泉的“硬拳头”。从1997年的《济南市名泉保护管理办法》到2018年的《济南市名泉保护总体规划》,济南市通过法律法规为节水保泉设置了红线,全力将济南建设成为泉水文化彰显、风貌特色突出、生态环境美好的“泉水之都”。

在保泉水喷涌的同时,济南的泉水文化也走向了世界。2016年,首届国际泉水文化景观城市联盟年会召开,至今已连续举办四届,来自世界各地的水专家齐聚济南,讲好泉水故事,以泉为媒,论道水生态,济南泉水有了“朋友圈”,大大提升了泉城济南知名度。今年3月份,济南泉·城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意味着泉水文化受到世界瞩目,也彰显了济南市申遗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让泉水文化走向世界,济南市泉水文化保护自此迎来一个新的起点。

对济南人而言,泉水如同灵魂,如同生命。因此,如何使泉水常年喷涌,永葆泉城特色,成为政府与百姓密切关注的话题。

济南市参照泉水水位变化情况,采取补源、控采等综合性保泉措施,减缓地下水位下降趋势。一方面,通过科学研判,做到精准保泉。运用地下水位网络监测平台,分析泉水水位变化趋势,综合考虑生态补源、水资源管理等保泉措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保泉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精准保泉、科学保泉。另一方面,适时加大补源力度,循序渐进,把握好补源方式和补源量,由以往单点补源逐渐发展为多点补源,有效涵养地下水源。

同时,济南市积极开展自备井封闭工作,减少地下水开采。坚持“能封则封、不能封严管”的原则,分期、分批推进城区自备井关停和公共供水改接工作,逐步利用城市公共供水替代原有自备井单位地下水。

科学利用水资源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因泉水而闻名的济南市,同时也是严重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90立方米,不及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七分之一,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保护泉城特色,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济南市以科学方法推动水资源高效合理利用,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套节水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已悄然形成,从“全民共识”到“全民行动”,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目标渐行渐近。

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利用,2008年在生态补源的基础上,济南市正式启动城市水源置换工程。同年8月,东联供水工程投入使用,以鹊山水库、章丘地表水及明水泉水为水源,以黄河水、明水泉水、地表水以及南水北调的长江水作为补充水源,通过管道连通成为整体,联合调度,互为补充,设计日供水能力为24.4万立方米。结合地表水、黄河水和南水北调工程,有效解决了东部城区工业用水问题,且通过东联供水置换东部用水大户的地下水后,解决了东部城区用水紧缺问题。

随着东联供水一期二期投入使用,目前日供水量可达14万立方米,其中生态用水3万立方米、生活用水7万立方米、工业用水4万立方米。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至今,济南市置换东部地下水开采已达2.7亿立方米,相当于减少了东部城区2.7亿立方米地下水的使用量。此外,位于济南市东部的东湖水厂和旅游路水厂也在加紧建设中。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高效实干的作风和锐意创新的举措,市城乡水务局将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坚持“系统治水”的理念,全面改善河湖和地下水生态环境,致力打造“水城共生、蓝绿交织”的优美环境,实现泉城人水和谐共生。

(本报记者 李冬阳)

新闻推荐

文祖街道:乡村振兴联盟“握指成拳”聚合力

一村强不算强,要村村强,一个都不掉队,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章丘区文祖街道在打造美丽乡村基础上,突出自身特色,探...

章丘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章丘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