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北村:一个村的守护

济南时报 2019-08-14 13:49 大字

新时报记者王锋 王汗冰 摄赵家贤在相公中学安置点疏导交通 新时报首席记者王锋 摄

13日上午,在章丘区相公中学安置点门口,身穿紫色雨衣的赵家贤在门口指挥送物资的车辆。他身上没有任何与志愿者有关的标识,只有身边的亲朋知道,他前一天刚从老家东皋西村协助村民撤离,在齐胸的水里泡了12小时。

视频里认出自家村到家先查看邻居情况

12日早上7点左右,赵家贤匆匆赶回东皋西村,姥姥姥爷在家,家里情况还未知。刚到村口,他就发现进村的路已经被积水淹没,他从小道蹚水进村,那时水已经到他腰的位置。

31岁的他是从广州退伍的一名特种兵,现在在济南野生动物世界做安保员,平时不住村里,邻居哥哥经常帮衬家里两位老人,连村里积水的消息都是邻居哥哥告诉他的。“凌晨我在单位防汛,网上传了一个积水的视频,我看着那墙上的红字感觉很眼熟,后来发觉是自己村里,联系邻居家哥哥确认了。”

快到家门时,赵家贤突然改了主意,他先去敲了两侧邻居家的门。“因为他们家里有老人有小孩,我去看了看情况,屋子地势高,屋里的水刚到脚踝,还在可控范围内,我就回姥姥姥爷家了。”他说。

回到家的赵家贤看到姥姥躺在床上,姥爷坐在椅子上,脚下踩着小马扎。随后,有救援人员将他姥爷救出,他则抱着瘫痪的姥姥往外走,将老人交给冲锋舟上的救援人员后,他又返回了村子里。

“百搭”救援选手选择留在水里指路

随着各路官方、民间救援力量加入救援,赵家贤成了“百搭”选手,与各路救援人员打配合。当兵时在广东参加过2013年台风苏力救援任务的他,12日见到武警部队赶到时立马“归队”。“那年台风时,我刚值勤回队,见战友都在打包行李,整个人都是蒙的,稀里糊涂就跟着去一线了,这次不会犯迷糊了。”救援紧急,救援时沟通基本靠喊,“小赵!”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赵家贤下意识的回答就是一个“到!”,作为一名老特种兵,训练有素四个字并没有因退伍而褪色,由于水流湍急,漫过了河道,村中的河与路已经不分,加上不少大树倒在水中,给救援带来不小的难度。赵家贤和救援队员带着橡皮艇先救出一拨村民,再次救人返回时,危险发生了:橡皮艇的锚被树卡住取不下来,在湍急的水流冲击下,船眼看就要翻了,救援队员立马用刀将拴着锚的绳子割断,众人虚惊一场。这一船上有5名村民,其中两名老人。

“水流太急,我们这次很惊险,主要是经验救了大家。”赵家贤说。

将这批村民送出后,赵家贤没再跟着救援队一趟一趟进出,而是留在积水中寻找被困村民,为救援队指路。

蹚着齐胸的积水一天傍晚才撤离

“这边的情况很复杂,越往村北积水深,水还急,救援人员对村子的情况也不熟悉,我肯定得留下。”他说。彼时,雨没有一点要停的样子,村子里街道成了“河道”,一些小道冲锋舟等设备都没法用,只能人力推着橡皮艇进入。

赵家贤在积水中摸着墙在村子里挨家挨户询问,救援人员将一户村民救走,他就再摸到下一户村民家。“雨天就怕有村民在家关着门不知道撤离的消息,只能一家一家去确认。”他说。此时,姥姥家门口的积水已经上涨到齐胸位置,身穿救生衣的他索性靠墙游着“走”。

一天都泡在水里,赵家贤也不记得自己救了多少村民。傍晚,武警救援队员喊他名字叫他撤离时,他下意识喊了声“到”,然后才从积水中撤离。“我皮肤黑,泡白这点儿看不大出来。”他开了个玩笑。

救援12个多小时,重新回到车上的赵家贤才有空看自己的手机,上面全是亲朋发来的消息和未接来电。“回到村里,就想着救援,忘了给大家报平安,把大家急坏了。”他言语间还有些不好意思。

救援时的衣服没换又到安置点指挥交通

12日晚,撤离救援现场的赵家贤赶到相公中学安置点找到了姥姥、姥爷。原本想在车里将就一晚的他被朋友带回了家,简单休整一晚,天刚亮,手机又收到了信息,“说是村里的水还没退,让再去看看。”身上的衣服还没干,赵家贤临时拿了件朋友的上衣,套上后就出了门,一忙就到了上午10点。朋友劝他赶紧去休息休息,他却一刻也闲不下来,人跟着汽车去了相公中学安置点,做起了志愿者。“知道这里受了灾,来送物资的车特别多,不是所有车都进得去,我得在门口疏导交通”。

“谢谢谢谢,现在里面车满了,有物资可以在门口卸货,或者送到隔壁的相公小学。”雨中的校门口,赵家贤向前来的一辆辆物资车解释着,除了运送药品等急需物资的车辆外,其他车辆都被建议前往物资相对缺乏的其他安置点。往来的爱心人士在校门口排起了长队,从10点多一直到中午,赵家贤几乎一刻没停。

他说,上次回家时,天气还很热,他骑车提着一兜雪糕,正好见到有个老爷子正坐在屋前,他寻思给老人送两根雪糕解解暑,凑近了才认出来那是自己姥爷,爷俩在路边为这事笑了半天。如今这个积水围困的村落,从未跟他记忆中的家乡重合过,“等水退了,大伙就回去,我们都还在”。

(新时报记者孔婷婷 俞丹)

13日,东河北村的村民在清理自家房屋。 新时报首席记者王锋 摄

章丘区普集街办东河北村,这个老人口中“上辈,上上辈”都没见过大水的村子,在这次的大雨中,却是最早被积水围困的村落之一,11日上午,不少地区雨势才刚刚转急,村子里的救援就已经开始。从铲车转移疏散,到涉水背出被困村民,再到最后忍痛拆毁河桥。在最初的惊慌后,剩下的就只有一个个全力保护家园的身影。大伙说,屋子淹了总能收拾,河桥拆了可以再建,只要人都在,一切总会好起来。

正在家看台风新闻时

积水来了

东河北村位于章丘区普集街办,全村有1000多口人,村中央有漯河经过,将村子分成南北两半。和周围大多数村庄一样,村里的老人忙着照顾地里的庄稼,种的大都是玉米、小麦这些粮食作物,年轻人大都忙着外出打工,不过基本上离得都不远,就在街办驻地的工厂里。

刘开右一家住在村南头,“有地有工钱,有的人家还做些小买卖,日子过得都挺红火。”他说,顺顺当当过了大半辈子,没想到今年遭了难。“头两个月就觉得下雨少,地里庄稼种下去都不长。”村里人都念着多下两场雨,可没想到等雨真来了,大家反倒害了怕。

“新闻里一直在说台风的事,我们都知道,可当时谁都没觉得能和我们村扯上关系。”反应过来时,已是11日上午,那时的刘开右正在家里看电视,新闻里正在播台风过境的南方正在全力“抗马”,想起窗外淅沥沥的雨声,刘开右转头向院中天井看了一眼,“我这还看别人呢,自家院里‘哗哗’地往里进水”。

顾不上多想,刘开右冲进了院里,眼看积水没过了腿,他又跑到院门前想看看外面的情况。刚打开院门,几乎齐腰深的积水瞬间扑在了他胸口,差点把人打了个倒退。

这时的他还不知道,就在离他家不过三四户人家的不远处,老人们口中“上辈,上上辈都没发过水”的漯河,滚滚河水即将没过河岸,河道间的那座石桥全部埋在了水下,几乎看不到原来的样子。

一家6口爬上屋顶避险

铲车来了

58岁的刘开前家里离着刘开右家不远,13日一早,听说村里的积水退了,他和儿媳曹爱弟早早就赶回了家里,“水来的时候啥准备都没有,走得也着急。”一家6口当天就转移去了安置点,很是担心家里的情况。

“太突然了,从来没遇到过。”时间回到11日上午,周末碰上雨天,全家都没出门,两个儿子缠着妈妈要吃炸地瓜,耳边响着轰隆隆的油烟机声,曹爱弟丝毫听不见屋外的雨声。正在厨房忙活着,9岁的大儿子突然跑来说屋里进了水,曹爱弟出去一看,黄泥水正从门缝里冒进来。

“我跑到院子里,水已经快到腰了。”刚一出门,曹爱弟脚上的拖鞋就被水冲走了,她只好赤着脚站在水里,叫着隔壁屋的丈夫和公婆。“院子里有个梯子,他们扶着墙从那边过来,一家赶紧顺着梯子爬到了屋顶。”天上还在下雨,6口人扯过了屋顶的篷布盖在身上,看着屋檐下村子里湍急的水流。

“在屋顶待了得有1个小时。”曹爱弟记得很清楚,就在全家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一辆铲车缓缓地朝他们开了过来。“我们就这么得救了。”一家人被转移到了车上,还看到远处正有邻居被人从屋里背出来,等到她再反应过来时,他们已经平安身处在安置点里。

回想起当时的一幕幕,一家人还有些后怕,唯一感到新奇有趣的,只有曹爱弟3岁的小儿子。积水围困时,这个小小男孩正在雨中玩得开心,“他当时就在院子里游泳呢,大人都吓坏了,他倒挺乐呵。”男孩记忆中留下的,可能只有那天的游戏,和炉子上尚未出锅的炸地瓜。

水缸、冰箱水上漂

村干部来了

“家里的积水一下子就涨起来了,水缸、冰箱都漂起来了,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今天回去看,家里的淤泥都没过脚踝了。”80多岁的刘大爷夫妻已经在章丘七中安置点住了两天,回忆起被积水围困在家里时的场景还一阵阵后怕,说多亏了村干部坚持让他们撤离。

起初,村主任刘振良到家里让赶紧撤离时,刘大爷觉得不严重,还不太想走。就在给村民做工作的几分钟,水就涨起来了。“村干部把我们背出去的,要是没有他们我们就困家里了。”刘大爷说。

东河北村很多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多是老人和孩子。11日上午,东河北村出现积水,村干部分头行动,街办管区工作人员也赶到现场,大家挨家挨户敲门通知村民撤离。“村民家里的积水和路上的积水是两种情况,家里的水不急,所以大家总觉得没啥大事不肯走,一出自己家门走到路上就开始害怕了,水涨得快,水流又急,人都站不稳,更别提让老人孩子在水里走了。”村主任刘振良说,老人、孩子基本都是大家背出来或者抱出来的。

其实,11日村里出现积水前,刘振良刚从外面买了几个火烧,至今它们还放在村委的桌上没来得及吃。再回想起全村自救的情形,刘振良情绪还是很激动。“村民人都没事,人在,家就在。”他说完这话,又匆匆走进安置点宿舍中忙活起来。

清扫积水冲刷淤泥

大家都来了

积水在村里盘桓了一天,12日晚间就渐渐退了,尽管没人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最初的慌张后,全村人都在奋力保护着自己的家。村干部带着村里的汉子们慢慢蹚水到漯河岸边观察情况,“河道常年没有过大水,桥洞都让垃圾堵住了,只要清理开水就能下去”。

12日下午,村里和办事处取得了联系,救援队开来了两辆挖掘机,队员们身上绑着安全绳,摸索着走到了埋在水下的桥面上,把绳子绑在了堵在桥洞处的两块大石头上,“开始想的是用挖掘机把石头拉开,可试了好几次都没能成。”村民们说,眼见村里积水一片,大伙在岸边一咬牙,作了决定,“拉不动石头,就拆桥!”两台挖掘机一齐作业,连接南北两岸的石桥断在了水里,瞬间下游的流速就快了很多。

桥被挖断的那天晚间,积水从村中退去,虽然心疼,大伙并不后悔,“只要人在,桥总会有的”。

不只刘开前一家,13日上午,村中几乎每户都有人从安置点回家中看看情况。积水退后,河道中带来的淤泥都留在了地上,一脚下去整个人都能陷在里面。“这些总得有人收拾。”一大早,李镇就又开着铲车进了村,农户家的淤泥积水大都靠自己清理,村路上的只能靠铲车一趟趟运。积水来的这两日,李镇一直没闲着,这头忙着转移村民,那头又忙着运水运饭,“反正是自家的车,停工几天不打紧,先忙村里的事”。

李镇开着铲车来回跑,12岁的儿子成成也没闲着,他跟在父亲后面,捡拾着淤泥里的垃圾。泥地路滑,男孩一个屁股蹲就坐在了泥里,白裤子成了黑裤子,他手撑着地爬起来,“我没事。”感觉有点丢脸,成成咧嘴一笑。

“家里做点副食品生意,下雨前刚进了货。”刚回到家时,看着原本囤放的50袋大蒜被冲得只剩下9袋,看着随着积水从屋里漂到院中的各式家电,刘开前的心里说不出的心疼,“待了一会想开点了,人都平安就是福,日子一点点过,总会好起来的”。

好在,村民们的情况一直被关注着。13日下午,普集街办工作人员顶着细雨又到了村里,这几天,办事处上每天都会派人来查看情况,不止东河北村,整个街道办事处受灾的68个村里,每个村都有专人负责盯守。 (新时报记者孔婷婷 俞丹)

13日,在相公中学安置点,董叔勇一家人被安置在同一间教室。 本版照片均由新时报记者王汗冰 摄3日,在相公中学安置点,村民领取午饭。

距离东皋西村约5公里的相公中学,“装”着447颗等待回家的心。

这是章丘最大的灾民临时安置点,随着台风“利奇马”的侵袭,东皋西村、七郎院村等村落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千余名村民被迫转移安置,其中447人涌进相公中学。在社会各界的援助下,灾民安全得到了保障,吃喝也不用犯愁,大家互相宽慰扶持着,逐渐走出洪灾的阴霾。如今,灾害已经过去了两天,何时才能回家,也成了当前灾民最挂念的事情。

牛校长的“一场战争”

54岁的牛其仲嘴角肿起一个大包,几乎两天没怎么合眼了。

11日上午,相公中学突然接到临时安置任务,校长牛其仲有种兵临城下的紧张感。接到这项特殊又艰巨的任务,牛其仲心里有些没底气。学校放暑假有段时间了,空荡荡的校园内,牛校长的身影有些孤单。不过很快,这种紧张感便被振奋一扫而空,上百名教师自发返校,成为了第一批救灾志愿者,在牛其仲的带领下,短短几个小时,32间教室全部整理完毕,各项引导标语制作完成,静待着受灾群众的到来。

8月11日深夜,东皋西村被积水淹没,村民被困其中,救援队伍开始疏散转移人群。从12日凌晨起,被救出的群众陆续被送到相公中学,守候在此的志愿者们,为受灾村民发放棉被、提供热水、指引他们休息,整夜奋战不眠不休,仅一天的时间,该安置点就接收了400多人。惊魂未定的村民,刚来到“避难所”时难免心怀不安,但暖和的床铺,热乎的饭菜,温柔的言语,让他们的心渐渐稳定了下来。

救援队伍和爱心物资也从四面八方涌来。志愿者人数一下子增至200多人,盒饭、牛奶、方便面、被褥、棉衣等物资也源源不断向学校输送。章丘当地一家机械企业老板牛俊卜,带着20名员工组成志愿者小分队,13日一大早,就拉来了50床被褥分发给村民。此外,他还一次性捐出了10万块钱的爱心款。在众多爱心人士帮助下,相公中学安置点食物和饮水方面远远超过需求,甚至还因库存过多调配到其他安置点。当然,也并非所有物资都不紧缺,“目前所有安置点急缺的,是毛巾湿巾、牙刷牙膏等生活物资。”负责救援物资的章丘团区委王鹏对外界呼吁。

在牛其仲看来,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战争”,是所有爱心人士与天灾的一场抗争。尽管所有人都没有经验,但牛其仲坚信,这场仗大家一定会打赢。

老董经历的第二次水灾

相公中学教学楼三层走廊内,三四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聚在一起,聊起这场如猛兽般的大水,表情惊恐又哀伤。“水来得太急了,半夜里醒来一摸床沿,水已经漫到身子。”66岁的董叔勇回忆起前天夜里的经历,依旧恍恍惚惚。对于董叔勇这个年纪的老人来讲,这不是他们第一次遭遇“水灾”了。

“1964年6月20日,我记得很清楚,那天南大坝决了堤,家家户户盖的土坯房基本都垮掉了。”董叔勇说,那天也是连着下了四五天的暴雨,东皋西村因为地势低又在水库下游,大坝决堤后淹没了整个村庄,水能没过膝盖,连着泡了好几天,水排不出去,土坯房子都被泡烂了,轻轻一碰就倒坍。“水量虽然没有现在大,但那时候村里条件不行,受灾情况比现在严重多了。”在董叔勇看来,这时隔55年之后的第二次“洪灾”,因为房屋的改善和救援的及时,“家”至少总算保住了。

洪灾之后,防疫工作也成了重中之重。在相公中学安置点,医务人员穿梭于每个教室,为村民定时消毒。一间教室被改造成了卫生室,成批的药品摆放在桌子上,附近医院的四名医生轮班为村民看病。一位母亲抱着两岁半的女儿前来,孩子有点发烧了,医生随后给开了点药,但还是叮嘱他们最好去医院看一看。“这种突发疾病并不多见,主要还是一些老年人慢性病,高血压、心脏病之类的,都是因为走得急没带药。”丁医生解释说。

与此同时,心理辅导也在有条不紊地展开着。章丘市司法局几名员工组成了心理咨询团队,给受灾群众展开心理疏导;学校专门开放了图书阅览室,每天20多名孩子被拢在一起送过去,由老师带着学习玩耍。大人们对于心理辅导有些不以为然,他们习惯用抖音、游戏等方式消磨着时光。孩子们看上去也挺放松,对这场灾难还没有太多的认知。在心理辅导老师们看来,“所有人的情绪稳定,比想象中要更乐观。”

447颗等待回家的心凌晨5点多,外面还下着蒙蒙细雨,天是森冷的蟹壳青。39岁的董蒙从睡梦中醒来,再也无法入眠。他所住的八年级五班教室,十几个村民挤在一起,一人一条被褥,有的铺在桌子拼成的床板上,有的则直接铺在地上。在这个时候,没有多少人能够安心睡觉。

董蒙从床铺上爬起来,匆匆扒拉了几口早饭,从相公中学走出来,专门跑到了东皋西村村口。村口外已经聚集了不少群众,他们跟董蒙一样,都想着回家一趟。令大家失望的是,村中内涝并未完全解除,现场依旧处于封锁状态,不允许任何非救援人员进入。一直参与救援工作的“小胖”李鑫泰,刚从村里走出来,就立刻被村民团团围住,向他打听村里的具体情况,“水位还没完全下去,听说还得派直升机打药,估计一两天内不让回了。”

李鑫泰的一番话,却没有阻止村民焦躁不安。13日下午,东皋西村水位稍稍下降后,董蒙和几个村民绕开封锁线,偷着溜回家看了一眼。“屋里家电家具全被泡了,车也被泡了。”董蒙有些垂头丧气,却又强打起精神,“房子没事,人也没事,这比什么都强。”

傍晚,供餐点盛上了热腾腾的饭菜,有土豆炖鸡、小炒青菜,以及番茄蛋汤和米饭包子,村民们吃得都挺高兴,“有水喝有饭吃,真的什么都不缺,但这毕竟不是家啊。”

(新时报首席记者郭吉刚)

章丘相公中学安置点见闻

新闻推荐

章丘县城为何从绣惠镇搬到明水

章丘的历史沿革非常有意思,章丘以前是个县城,行政中心在绣惠镇,1958年8月,县城迁至明水镇。1992年8月,章丘县改为县级市,隶属济...

章丘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章丘,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