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铺的高手们
孙景璞/撰文王连举李宏广/供图
连郭庄(旧属莱州大原镇,今属城港路街道)是一个近500户的村子,从我记事起到现在,俺村大约有木匠50多人,曾有4家木匠铺,被周围村庄称为“木匠村”。
锯锛斧凿刨钻锉
木匠是手工劳动者,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全凭体力劳动,整天和木材打交道,所用工具大部分是铁制的带钢刃的,如:锯、锛、斧、凿、刨、钻、锉等。
锯有多种,各有用途。双人拉的没有锯拐子的“快码子”铁板锯,用来锯大圆木,伐大树。双人拉的带拐子“大锯”,用来剖木板或方木。单人拉的带拐子锯,用来割小方木或剖木板。单人拉的带拐子细齿锯,用来做细活儿。单铁片木柄的“刀锯”,用来伐小树木,椽树枝。锛呈丁字形,长木柄,刀刃扁而宽。使用时,人要站在木材上,向下向里用力把木材削平,不小心容易伤着自己的脚。
斧子是木匠常用的利器,有单刃和双刃两种,可以劈、砍、砸、钉。凿子前端是钢刃的,有木柄,顶端嵌有铁箍。有方凿,打小扁孔用;扁凿,打大扁孔用;月牙凿打圆孔用。刨子俗名“推把”,有大小宽窄多种,都用来刨制平面。
钻有三种:一是手拉钻,钻小孔,钻杆上缠有绳子,拉动绳子带动钻头钻孔。二是手拧钻,钻大孔,丁字形横木把,铁杆下端有螺旋钻头,双手握把,边压边拧,让钻头钻入木中。三是手摇钻,钻小孔,整体铁质,手摇摇把,靠齿轮的原理,带动钻头钻孔。
为了保持这些铁器的锋利,要用三棱铁锉锉锯齿,使其锋快;要用钳子板锯齿,开锯路。要用磨石磨锛刃、斧刃、刨子刃、凿子刃。
木匠还要用木板做成的直尺、拐尺、三角尺,量长短、宽窄和角度,还必须有两件特殊的工具,一是墨斗子,是木匠和瓦匠打墨线的重要工具;二是胶锅子,是用滑石做成的方形斗子,用来熬制木胶,用石头做散热慢。
焦老能的绝活儿
俺村第一家木匠铺是焦家木匠铺,主人焦老能(本文人名皆用化名),是从章丘县迁到俺村落户的,他和徒弟小孙两人制做家具、农具卖。如桌椅板凳、犁耢耙杖、手推车、轳辘、风车等,有时也搞点零星维修活儿。他们做桌椅多用松木,做农具多用国槐或刺槐,做车轱辘用枣木。这些木料都是荒料,都要先锯成方材或板材才能使用。焦老能和小孙就把荒料绑在用木棍绑成的“马架子”上,打上墨线,用带拐子的大锯锯开。师傅站在架子上,徒弟坐在地上,两人瞅着墨线拉动锯子。师傅在上要站得稳;徒弟在下要坐得住,看得清。锯下来的锯末不但模糊墨线,还模糊眼睛,所以徒弟更辛苦。
因为是村里第一家,焦家木匠铺生意很红火。师徒二人有时推着独轮车载着货物到集上去卖,有时也在铺里接待顾客来选购或订做。章丘县是铁匠的老窝,焦老能从学徒时起,就跟师傅学会了给铁匠做风箱的绝活儿。一是他用永不走样的梧桐木板做箱体,木板比较薄,全用卯榫组成,严丝合缝。二是箱内活塞板(俗名鸡毛板)鸡毛绑得均匀、密实,推拉起来,绝不漏风。因此,风箱成了焦家木匠铺的招牌产品,远近闻名,销路很广。他们还做棺材卖。原料是松木、柏木的,价格贵,卖给富裕人家;杨柳木的,价格便宜,卖给贫穷人家。这是一种特殊的赚钱生意,亡故之人非用不可,不愁卖不出去。
一个香椿木洗脸架
王奎永是俺村第二家木匠铺,他和儿子、侄儿四人都是木匠,他们主要是做闺女结婚的嫁妆,如:躺柜、柜子、大桌子、书桌、箱子、嘎达柜、炕头柜、罗圈椅子、杌子、洗脸架等。材质要求高,一般都用松木、楸木、水曲柳、樟木、楠木等。技术和工艺要求精,各立面要平滑光亮,卯榫要扣合严密,胶合要干净严实。有一天,他的木匠铺来了一位顾客,说要买一个洗脸架。王师傅让他看了看自己做的样品,他认为式样和工艺都好,只是材质不行。他要做一个老香椿木的,并说只要做得好,情愿多付钱。王师傅说可以做,但要现买香椿树,还得晒干,最少要一个月后才能做好。那人说:“没关系,下个月的今天我来取货。”
王师傅立马买了一棵老香椿树,精心做成一个罕见的木纹清晰、架构敦实、色泽红艳的洗脸架。许多人见了眼馋,要出高价买走。但是王师傅讲信用,还是按原定价格卖给了那位订货的顾客。从此,王师傅多了一项新的生财之道,他用香椿木做洗脸架卖,赚了不少钱。
他们也做棺材的生意,但主要是应约到户上去做。他们还到富裕人家去制做铁木硬轮的马车。马车的零部件特别是车轮要求工艺精,质量高,难度大。王奎永还是有名的做独脚犁的高手,这是他的专利,他做的货供不应求。据说,他的家人王业俊还曾在清华大学做过模型工。
盖房子游击队
村东北部以王学宏为代表的木匠,有王吾民、李荣召、王兆财、邓云先等人。他们主要从事盖房子和维修等零活,被称为“盖房子游击队”。
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木料是盖房子的骨架,木匠是房子的策划者和设计师。当房主和王学宏口头达成施工协议后,王师傅就带领同行们来到房基地现场,测量房基的长度和宽度,与房主商定好建房间数、跨度、高度、坡度,从而设计出“四梁八柱”(指三间房而言)等构件的数据。每架木梁为等腰三角形,“底”为大梁,“腰”为八字木。“高”为“桂柱”。每架大梁两端有两根立木支撑,这叫“柱脚”。梁与梁之间的八字木上架有若干根檩条,顶部一根叫“脊檩”。然后分工去制做。各部件制成后,就在房基上组装起来,这叫“立柱”。唯有堂屋的脊檩暂不装上,等到黄道吉日举行上梁仪式时才装上去。立柱的同时,瓦匠们也动工垒房子四面的墙壁,把柱脚砌在墙内。此乃传统的建房技术,不要小看柱脚的支撑作用,俗话说:“千斤不压立”,它的承重量是很大的,即使房墙倒塌,只要柱脚不断,房顶依旧是安稳的。
王学宏等人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鳌山灯的继承人。每年元宵节演出鳌山灯景,是俺村独有的春节景观,据说源自清末,代代传承下来。王学宏等人每年尽义务,为村民制作和演出,先在后街东北头一个小广场上用木板搭起一个约2米高、5米见方的台子,台上用木板做成一处凹凸不平的假山,山上有大小不等的平台,在这些小平台上装置上带有杠杆、滑轮、转盘等活动机关的景物,形似彩色木偶。如儿戏“老鹰捉小鸡”“唐僧三徒取经”“小黑驴拉碾子”“黑猫捉老鼠”“小媳妇磨剪刀”等等。从正月初十到十六每天下午和晚上演出,在昏暗的灯光下,在吹奏乐的伴奏下,师傅们在后台操纵机关,使这些景物活动起来。只见一个3尺长的灰色壁虎,张着血色大口,下巴不停地移动,从台右爬到台左,又折返回去。俺村和外村来的观众,你拥我挤,不断地鼓掌叫好,不约而同地赞叹木匠师傅们的高超技艺。
在这些木匠中,最出彩的是王兆财师傅。他在1959年奉调赴北京参加了建设人民大会堂的工作,使他大开眼界,也增长了技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光荣,也是全村人的荣耀,至今还被人称道。
农业合作化以后,俺村的木匠也更新换代了,其中代表人物有王昌荣、刘周明、王举元、姚文献等。由于体制的原因,他们有的在大队建筑队干活,有的在本队干活,一切都由队里统一安排,没有自由,没有活力,主要是为集体、为社员盖房子,修房子和维修农具,有时也干非专业的活,挣工分,年终才能开支。
改革开放以后,俺村又出现了20多名年富力强的木匠,代表人物有王祥、刘新、孙仁德、邓亮、王明业等。他们思想解放、眼光开阔,学习了许多先进技术和工艺,使用新的工具,运用新材料,主要从事楼房和平房装修,大部分在城里打工,收入可观。
新闻推荐
8月2日晚上8点夜幕刚刚降临,济南市章丘区辛丰村男女老少便带上手电筒、拿起小桶、骑上电动车跑到果园“摸金蝉”。记者当...
章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章丘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