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万里风鹏正举 清露晨流载扁舟 “倚门回首”清照词意诗书画雅集举行
开心“约绘”左起:岳海波、王小晖、刘书军、韦辛夷、张锦平看谁拍得好展厅一角□本报记者李可可
栏目主持:霍晓蕙
7月29日上午,参加山东新闻书画院“倚门回首”清照词意诗书画雅集的画家们齐聚山东新闻美术馆谈诗、论画、忆往昔,与李清照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约会。同时,画家们以李清照词意为主题的八幅创作也在此展出。
倚门回首嗅青梅,共看长风鹏正举,溽热夏日独此一抹清凉,纷繁闹市单取这份雅致。“约绘”活动进行到第四个年头,每次总是人欢喜、心安泰,这回又增添了古人词意,更加充实圆满。
本次雅集,到场的每位画家都和李清照很“熟”。
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形象最是深入人心,正因如此,山东省美协顾问刘书军老师选这个题材更有挑战性。“尽管过去我也画过李清照,但怎么也得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同时这次也不是结束、不是句号。”一向爱动脑子的刘书军,花了不少心思来表现《醉花阴》最本质的东西,“这不是章回小说,我们只能用有限的笔墨表达无限的想象。”刘书军主要考虑了两件事:一是画面的美感,二是词意的表达。黄花是个具象的事物,很有表现力,可以出现在近景中,由黄花朝后推,在中景部分让主人公来个不经意的亮相。这可能是词人生活当中一个很普通的场景,“倚门”在这里演化为“倚窗”。可能在那个时候,李清照的生活还相对安逸,但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仿佛已经在预示着什么。
作为大众日报和山东新闻书画院的老朋友,刘书军亲历了报社组织的很多重要活动,其中就包括“约绘”。“‘约绘’从2016年到现在,渐渐进入佳境,越办越上层次,尤其今年的创意很新颖。画家怎么用自己的心和手来展现齐鲁文化辉煌的过去,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画过去其实是为了现在和将来,所以回顾是不可或缺的。晓蕙提出‘倚门回首’这个想法的时候我就表态了:我要参与这个活动。今天伙计们都来了,也请给我的画提提意见。李清照是山东画家永远的题材,用什么绘画语言来体现,是我们要不断探索的。”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岳海波老师非常欣赏“倚门回首”这个活动名称,“到我们这个岁数,就光剩下回首了。一说回首,还真有好多往事。”他和大家分享了自己与诗词结缘的过程:1977年到1978年,他被安排到鲁西南一个连电都没有通的乡村。碰巧同去的有位语文老师,夕阳西下的时候,大家在大堤上遛弯,就一起背诗。“《如梦令》我背得特别熟,尤其‘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通过‘倚门回首’,确实能回忆出很多美丽的画面:黄河边上,水稻田里,看夕阳西下,真好。”
这次创作《误入藕花深处》,岳海波老师一心想画夕阳西下,“常记溪亭日暮”嘛,但是画完了却意犹未尽,还想着回去再完善完善,优秀艺术家总是精益求精。“我当年跟何家英先生合作过一张画《金陵十二钗》。画妙玉时,他给我提了很多建议——妙玉是什么性格,额头、眼睛、鼻子应该什么样,考虑得非常细致。我十分佩服,他给我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张锦平老师曾经每日背诵诗词,一则因为欣赏,二则为取画意。她和同为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的夫君宋丰光老师合作的《湖上风来波浩渺》,取自李清照的《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画家本身就喜欢诗词,这次信手拈来的,是一份暮秋的满足。词中有一种难得的宁静和成熟,很符合画家现在的心境。谈到对词意的领会,张锦平说:“李清照的艺术风格跨度很大,有婉约的,有豪放的,也有轻松愉悦的。我们选的这首比较阳光欢快。之前也画过李清照的《如梦令》,正是岳海波老师这次的题材。那是个小少女的状态,很俏皮可爱,而《怨王孙》写于词人中年的时候,心态很不一样。”
张锦平和宋丰光这对画坛伉俪已成佳话,他们的合作天然默契,宛如一人,画中的意境也是两人共同的心声。“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太悲伤的东西就想尽量减少。我很喜欢词里那句‘莲子已成荷叶老’,词人看到丰收的景象,心情特别好,所以她的形象虽然清瘦,但也有微微的笑容。”
张锦平认为,“倚门回首”这样的活动有情调、有诗意,如此“约绘”非常有意思,当然也会有压力。张老师谦虚地说:“对这个活动,我们很重视,因为参加的画家都是好朋友,也是我们敬重的人,我们很荣幸,所以必须好好画。”
《风柔日薄春犹早》,这是山东省女书画家协会主席、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王小晖老师选的题目,取自李清照的《菩萨蛮》。尤其令活动组织者感动和愧疚的是,创作这幅画时,王老师因颈椎不适,正在治疗中。
谁都愿意用光明取代阴霾,用春风驱走严寒,早春的信息刚一显现,人就已经心情大好。这样的感受很能引起共鸣。“这首词我真的很喜欢。其实李清照不太好表现,有这么多人画过她——我上学的时候也临过老师画的李清照。之前看到的作品大多是低沉落寞、亡国亡家的境况,我这次就选了个最轻松的题材,‘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虽然词的后半部分又变得忧心忡忡,‘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但是不管它,我们现在尽量不再凄凄惨惨。”
山东省美协顾问、济南市美协名誉主席韦辛夷不但热爱诗词,对历史人物和相关典故也有较全面的了解。他认为,此次“约绘”一为大众日报山东新闻书画院和艺术家的约会,二为艺术家和李清照的约会。“倚门回首——我们倚山东新闻美术馆之门,回首900多年前,回到宋朝和李清照约会。有个词是‘三不朽’,指立德、立功、立言。立德立功,那是一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做的事情,唯独给我们普通人留了一个渠道,就是立言。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他们都没死,我们还在读他们的诗,李清照也是这样。”
韦辛夷是个知识渊博又诙谐幽默的人,他画的《守着窗儿》,取自《声声慢》。但在交流时他把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作了对照,认为王国维取自三首诗作才总结出的道理,李清照一首词就解决了。韦辛夷还别出心裁地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读音,来考证李清照是否为章丘人。虽然只是好玩的话题,但也说明画家确实处处用心,与古代文人总能惺惺相惜。
“国家进入新时代,艺术家怎么用好这些美好的中国元素?我痛感我们做得非常不够。有关李清照和辛弃疾艺术的研究,我们济南人应该当仁不让,要让这些优秀的文化、美妙的词句、艺术的基因进入每个人的血液,咱们活动的意义其实是在这儿。”
谈到本次创作,韦辛夷十分谦虚,“我就想到了诸位老师会画得很精彩,所以我没画人物的脸部,只有背影。我还作了考证,宋朝人戴假冠,上面经常用小布套套上,因此我也是这么表现的。另外李清照写《声声慢》的时候至少中年以上,所以对人物身材的设计,我有所调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画中几个梧桐叶子在飘落,因为有雨。”画面上方正中的印“清照觅句”是画家20多年前刻的,仿佛冥冥之中就在为今日作准备,颇有意味。
几番创作,一场展览,半日雅集,诗与画串联了两个时空。我们对李清照所知依然有限,她在所处时代承受的压力与非议,不是当今世人可以想象的,她的纯真、高洁与坚持令我们动容。可作小儿女,亦为大丈夫,李清照的世界不局限于凄凄惨惨戚戚,也不光是国难家仇,还有“说不尽,无穷好”的满足和“蓬舟吹取三山去”的豪迈。
除了以上六位画家,另有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梁文博创作的《兴尽晚回舟》、山东省文化馆副馆长徐永生创作的《晚来风急》和山东省青年美协主席杨晓刚创作的《雪里已知春信至》一并参展。我们向九位知名画家“约绘”来的八幅精品,有清凉之气沁人心脾,更使我们畅游词海贯通古今。欲赏画作,请关注本报明日“大众书画”专刊。
“倚门回首”清照词意作品展示,请关注本报8月3日“大众书画”专刊及此后的连续报道。
新闻推荐
7月19日下午,团区委书记、青联主席李敬,团区委副书记、青联副主席王越和区青联法律界全体委员到济南市章丘区检察院参观学...
章丘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章丘,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