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梭庄古韵流芳

章丘晨报 2019-07-11 07:55 大字

元音楼文图/孙继广李丽萍赵福明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是民族文化的家园,是中华儿女的乡愁,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不能脱离的生命土壤。近日,第五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章丘有相公庄梭庄、普集袭家村和官庄东矾硫村三个村强势上榜。这些国家级传统村落,每一个都充满了韵味,每一个都惊艳了时光!在炎炎夏日里,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悄然走近,去亲近这些千年古村。

山林葱郁,远离尘嚣,沉淀千年的古村梭庄处处散发着浓厚的文化韵味,一派幽静沉寂景象,世代繁衍,已历经千年时光,醒目地刻在章丘大地上,将岁月拉得很长很长。

从相公庄街道办事处驻地北行十余里,在长白山南侧,有一个长方形聚落,便是梭庄。康熙年间《章丘县志》载:“去邑十里而近,有梭山焉。山形如梭,民依山成村曰梭庄。”全村常住人口三千余人,耕地280公顷,山林面积一千公顷,村东各峪泉眼众多,常年溪流不断,松涧泉、上方井、青龙泉等曾载入史册,有一河、二沟、十三峪、七十二泉之称。目前保存有一千八百年前汉末著名经学家、教育家郑玄隐居读书讲经的雪山寺,明崇祯年间的李氏宗祠,还有康熙、乾隆、嘉庆年间的李氏祖谱碑、药王殿、元音楼、文昌阁等一批珍贵的历史遗迹,大量的明清民居,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富的千年古村。元代,这里就出过贤达三人,“钦赐带职还第,敕旨三章,后有御批兰草,载通省志”,其中两位为当朝一品诰封金吾将军。明清时期,该村大户李氏家族曾有“一门三代七举人五进士”之美誉,轰动朝野。八百年前宋金乱时,红袄军的首领李全曾在梭庄东山安营扎寨,顽强抗金,最后以失败而终。其寨建于山顶,至今遗址犹存,所以后人称此山叫寨山,2009年8月,获评为“山东十大‘非著名’山峰”。2011年,梭庄村被命名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春节期间,入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济南市唯一入选。

走进梭庄村,天朗气清,黛绿色的风儿迎面而来,一座座青瓦老砖的旧宅,依旧在孕育着沧桑的故事,心一下子就沉静了下来。这个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的千年古村,有着一种独特的安详的气息,仿佛一个须发皆白的百岁老人,淡然而立,眼望岁月沧桑,波澜不惊。雪山寺、李氏宗祠、药王殿、元音楼、文昌阁信步走过,便会如时光倒流一般,仿佛穿越到了久远的年代。

雪山寺位于梭庄村东黉塘岭上,前身是汉末的“黉山书院”,在宋元时期曾与江苏镇江金山寺、杭州虎丘灵隐寺齐名,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僧大德在此清修。史载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字康成)在此设堂著书、授徒讲学,受教者近千,从者三百。晋隋时期人们将黉山书院改称“郑公祠”,盛唐期间佛教兴盛,雪山寺逐渐以佛代儒,逐又改名雪山寺。据传,宋代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就学的醴泉寺与雪山寺仅一岭之隔。读书之余,范仲淹不时往返两寺之间,常研读于此,便对雪山寺产生了偏爱,寺内原有一石,正楷恭书“范文正公读书处”便是很好的见证。如今,现存的正殿及西侧殿两座破落建筑,皆为砖石结构。其中大殿由石块垒砌而成,西侧殿主体为石砌,墙面为砖砌。除上述两建筑外,其他建筑只残存墙基,分别在殿北、东、南三侧。大殿前有井一口,名为“上方井”,尚未枯竭。外围可见石砌围墙片段,寺内散落石碑数通。雪山寺始建年代不详,由现存石碑碑文可知,宋、元、明、清千余年间曾多次重修,最后一次大规模建设于清嘉庆年间,是历史上章丘八大景之一的“黉塘夜雪粉妆城”所在地。汉遗古井俱在,郑公书带草遍地皆是,周围树林茂密,山间泉水潺潺,自然风光秀丽,可谓之是青山秀水。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人迹罕至,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因此更有着极高的开发和旅游观光价值。

从高处俯瞰梭庄村,村子的街巷是用青砖或是条石铺就,曲曲折折的巷子,长不过数百步,小街小巷把你的视线引向药王庙、青龙泉、梭庄古槐的方向。梭庄大街西首便是药王庙,中间供奉药王孙思邈,两边是华佗、李时珍、扁鹊等十大名医。庙内全部为石头券顶构建,无寸铁、寸木。外部用砖石建出房屋的山、脊,顶部覆黑瓦。券门立柱上两侧各有一石雕,正面为龙腾云中,侧面为麒麟回首,形态少见,雕工精细。青龙泉南不远处便是梭庄古槐,树根裸露,断裂的树皮下露出木质部,树干已残裂中空,向南倾倒。北半边皮失顶折,南半边存几枝新枝。古槐仅有的枝丫把对生命的万千向往用力伸向蓝天,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一阵微风吹来,枝丫迎风轻摇,仿佛在向我们诉说它曾经的枝繁叶茂。

被岁月侵蚀的李氏宗祠没有了往日的气派,但经修缮后,古风犹存。庄严肃穆的李氏宗祠位于梭庄村东首,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主建筑是一间坐北朝南的大殿,名为“君子堂”,是当年供奉李氏门中列祖列宗牌位的地方。总体布局为南为门楼北为院落,二者之间由一河道相隔,距离五十米左右,原有一座石桥可由祠堂夹缝墙内经院内地道通向院外的门楼。祠堂前出厦,六木柱支檐,单脊硬山顶,上覆小黑瓦。院南侧有东、西厢房,东厢房已坍塌尽失,西厢房尚存。院内堂前还有一颗婆罗树,又名红叶树,是康熙年间梭庄举人李滋等重修宗祠时自南方移栽的树种,几百年来枝繁叶茂,每到秋季满树红叶徐徐飘落,蔚为壮观。院西南墙角处还有一颗古柏,祠堂南面的门楼,为上下两层结构,二层似一凉台,整体座南朝北,面向祠堂。祠堂整体为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庄严大方,古朴肃穆。关于李氏家族的故事,关于“一门三代七举人五进士”的故事,已经散落在光阴之河之中。而今,唯有李氏宗祠院内这些枯了又绿的小草,千百年来与古村相伴的梭椤树与之紧紧相连。

安静的文昌阁砖雕依然保持着儒雅的姿态,与鸟雀一起啼鸣,与日月一起听风看雨,给人以古色古香的真实感,散发着古代人文的气息,让你隐隐感觉到这里曾经飘逸着的书香气。郭门由方形块石砌成,连通东西向村路。门洞内南侧壁上镶石碑,记载文昌阁修建经过、修建地基范围等,年代为清嘉庆十五年。西侧门额上书“文昌阁”三个大字,拱形门下的石块上浮雕麒麟等神兽及荷花等吉祥花卉。整座建筑用料讲究,严谨规整,保存基本完好。在久远的科举时代,这里不知道有多少位葛巾布履的乡村少年,爬上文昌阁,高燃香炷,虔诚地祈求神灵保佑他们金榜题名。明万历年间的大戏楼遗址、规模较大的二月二庙会、技艺精湛的石材雕刻等传统风俗和手工艺特色产业,都是梭庄古村的魅力体现。早年,戏楼逢节必有好戏,一曲《空城计》刚开唱,便引来十里八乡的村民竞相观看。

一路走来,脚步放慢,生怕脚底与石阶的碰撞惊扰这里的静谧,古朴的老房子用满脸的沧桑打量着过往的行人,旧宅院洞开的大门散发着一股古老的气息,每走一步,都会感觉到古村深厚的文化积淀。看桥下小河淌水,看桥边古屋青瓦,村子里几缕炊烟袅袅升起,让这千年古村更加静谧安详。在这如诗如画的境界里,身边的一切仿佛都笼罩在一圈半透明的光晕之中,慢慢地洇出一个名字:千年梭庄。

新闻推荐

与南洋理工大学合办人工智能国际联合研究院山大将开本科人工智能实验班

时报7月5日讯(记者曹莫)5日下午,山东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国际联合研究院在山大中心校区揭牌。山大校长樊丽明介绍,未来...

章丘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