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子:民间艺术中的章丘特色舞蹈

济南日报 2019-06-14 11:32 大字

今年元宵节期间,章丘区文祖街道三德范村举办了大规模的民间文艺演出活动,其中“芯子”的表演格外吸引眼球。所谓“芯子”,指演员用特制的架子抬着由小演员扮演的古代戏曲和民间故事人物在村里巡演,小演员随着锣鼓的铿锵节奏在架子上甩动水袖,翩翩舞动。三德范村的“双芯子”“转芯子”更是独树一帜,曾获国家级民间艺术最高奖项“山花奖”,并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遗项目。

“芯子”是扮玩活动中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因为酷似蜡烛台上的灯芯而得名。据民间艺人讲述,章丘芯子起源于明朝,是受颤轿的启迪。最早是用假的娃娃来放在轧制的平台或桌面上,让假的娃娃来表演天神,进行驱魔祈福,后来便用了儿童来取代,这种驱魔祈福的过程也演变成了民间艺术。由于人物、造型、表演方式的不同,又分为“桌芯子”“转芯子”“双杆芯子”“单杆芯子”“扛芯子”“车芯子”等类型,芯子表演的活动时间为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上元节期间。比较受欢迎的表演节目有《青蛇白蛇》《三打白骨精》《梁祝》《王小赶脚》等。每年元宵节期间,章丘的一些村落都会热热闹闹地表演起“芯子”。

看似简单的芯子表演,实际上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民间艺人的辛苦付出。上下两层演员都要画脸谱,脸谱也需要专业的人员绘制;演员要着戏装,下层均由身强力壮的中青年男子扮演,上层均由八九岁的男女儿童扮演。他们双脚并拢,被牢牢地绑在下层人背的铁芯子上,伴着音乐和唱腔舞蹈,其实非常辛苦。

舞蹈表演也有很多样式,主要以进三步、退一步的“地秧歌步”为基础,圆场是基本步法之一。此外,还有“十字步”“碎步晃臂”“蹲裆摆臂”“掀髯甩袖”等动作。表演时,要求上、下两层的演员配合默契,动律协调一致,以串街演出的形式走出各种队形。如今,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创造和革新,在造型、制作工艺、演出内容、表演技巧等方面日益丰富和完善,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颇受观众喜爱。(本报记者)本期“济南故事”绕口令:脸谱戏服铁芯,壮汉男女小童。都知人前热闹,谁知背后辛苦。

新闻推荐

章丘涉童车祸路段新增电子抓拍探头

商报济南消息(记者张舒)6月12日上午,济南章丘圣井片区的黄旗山二号路,这条在十多天前曾经发生过涉童车祸的路段上,车流量并...

章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章丘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