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记得儿时打过的“预防针”吗?接种医生,你工作时的样子最美!

济南日报 2019-04-25 11:32 大字

拿着手中的“疫苗接种明细表”,赵复山又开始了一天的入村调研工作。 (李鹏 摄)

在王玮的心中,宝宝的健康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李鹏 摄)

在许多“70后”“80后”的记忆中,一定还储存有“预防针”这个词,甚至它也会出现在孩子们自编的儿歌中。我们知道,“预防针”其实就是疫苗的“民间说法”。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对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来说不言而喻,它有效保护了人体免受某些疾病的侵害。

2019年是我国实施免疫规划41周年。在这41年里,我国的预防接种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代又一代的“免疫人”不断努力的结果。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了济南市几位扎根基层、致力于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接种医生,和读者一起去体会这些“最美接种医生”在工作与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赵复山

扎根基层35年只为守护娃儿健康

1984年的一天,在章丘一家乡镇卫生院里,一位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正在跟着老师实习。当他走进一间病房时,看见了正在不断呕吐的5岁小姑娘甜甜(化名)。她是位可爱的孩子,大大的眼睛招人怜爱。年轻人正要去询问她的病情,只见老师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后来,老师告诉年轻人,甜甜患上了“流脑”,因为病情严重,以当时的医疗水平很难治愈。果然,几天后,甜甜不幸去世。看到家长眼中流出的泪水,老师惋惜地说:“这种病虽然很难治疗,但接种疫苗就可以保护孩子不受该病原菌感染。只可惜因为家长的疏忽没有给孩子接种疫苗,最终导致孩子感染了疾病。”

这句话强烈地震撼了这位年轻人的心灵。在结束实习期之后,他找到当时乡镇卫生院的负责人,坚定地说:“请把我分配到接种医生的岗位上去!我要发生在甜甜身上的悲剧不再重演!”

这位年轻人,就是扎根基层35年、无怨无悔为孩子们接种疫苗的章丘区普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副主任赵复山。

时过境迁,当时的“热血青年”也已早生华发,52岁的他改变了容颜,但对基层免疫规划事业的热爱之情却从未改变。

30年前的普集街道,经济发展落后,乡村道路崎岖,辖区农民几乎对疫苗接种常识一无所知。当时的赵复山只能天天骑着自行车下村,在村卫生室完成疫苗接种工作。遇到不愿给孩子接种疫苗的乡亲,他还要一次次地入门做思想工作。有一次,村里的狗还咬伤了赵复山的腿。

“那时候,我们凌晨5点就背着冷链箱、拿着皮包出门了,晚上天要‘轰黑’(方言:黑透了)才能往回赶。”赵复山回忆起当年情形,仍然历历在目。

1988年冬季的一天,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一夜的积雪,让通往水坡村的路面看上去“一马平川”。心急的赵复山推着自行车,顶着风雪前进。快到村里时意外发生了,赵复山不慎掉入路边的沟渠中。他说:“积雪把路面盖平了,压根看不见有沟渠。我在掉下去之后才发现左脚疼得厉害。”休息了一会,赵复山忍痛爬出大约两米高的沟渠,扶着自行车进了村。在完成一天的接种工作后,赵复山回到医院进行了检查。“还好是骨裂,不是骨折,不影响明天的工作!”乐观的赵复山用自己的笑容感染着每一位同事。

后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2010年,赵复山和同事们已经不用再下村了,村里的娃儿们可以在家长的带领下前往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疫苗;2015年,预防接种门诊又购置了电脑、冷链储运设备等。孩子们可以免费接种的疫苗种类也越来越多。但这对赵复山又提出了新的考验:“俺这把年纪了,以前哪用过电脑?而且电脑还安装了这么先进的软件。不过,咱可不能输给年轻人,不懂就学呗!这些年轻的娃儿们都是俺的老师,俺多学学,也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至少现在不用风吹日晒了不是?”

如今,在以赵复山为代表的基层医护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普集街道的孩子们计划免疫率高达90%。赵复山感慨地说:“党和政府对百姓健康非常关心,投入那么多钱,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计划免疫’带来的好处。作为一名基层的接种医生,绝对不能辜负党和政府的信任,一定要把娃儿们的健康守护好。”

王玮

孩子的健康永远马虎不得

“奶奶,在这里打针我真的不疼。”4月23日,记者来到槐荫区匡山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以下简称“匡山门诊”)时,一位6岁的女孩这样对该门诊护士长、主管护师王玮说。

尽管由于年龄原因,现在的王玮已经不再给孩子们接种了,但她仍然“忙得很”。一上午的时间在忙碌中很快过去,眼见墙上的时针已经指向12点,前来接种的孩子们也在各自家长的带领下离开了。刚刚能松一口气的王玮拿出手机,看到了这样一条信息:“妈妈还在忙吗?我在学校一切都好,请勿挂念!”记者分明看到,此时王玮眼中的泪花正在闪烁。

“2003年,我从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来到社区门诊,成为了一名接种医生。”面对记者提问,她娓娓道来,“那一年,我女儿只有3岁。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有妈妈陪伴,我却很少陪她,心里很不是滋味。”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因为长时间缺乏“告白”,女儿对王玮“意见很大”。“早上天不亮我就出门上班了,晚上要七八点才回家,甚至周末还要加班,孩子常说我‘对她不好’。”

偶尔,女儿也会来到匡山门诊找妈妈,看到妈妈温柔地对待每一位前来接种的孩子,她幼小的心灵中甚至会莫名升起一股“醋意”。有一次,她对妈妈说:“我还不如别的小朋友,至少他们还能看到妈妈的笑脸。”说到这里,王玮心中的感伤之情溢于言表。

去年,女儿参加高考,但王玮仍然奋斗在接种一线,压根没有时间去陪伴她。高考结束后的一天晚上,当王玮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时,女儿仍然在家里等着她。“宝贝怎么了?”王玮觉得有些奇怪,“妈妈,我报考了医科大学,我要向您一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医务工作者。”女儿眼眸中闪耀的光芒透露出她坚定的信念。

王玮说:“我以为她不喜欢我这个不称职的妈妈,更不会喜欢这个职业。没想到,最后女儿选择了这个专业。”现在,王玮的女儿正在泰安一所医科院校读“医学影像学”专业,她正在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进。

王玮的辛苦,绝不仅仅是女儿眼中的忙碌。2011年冬天,她冒着严寒到一家粮油批发市场开展流动儿童疫苗接种情况调研时,发现了一位需要接种脊灰疫苗的2月龄男孩患有肛周脓肿。王玮在叮嘱家长尽快带宝宝进行接种的同时,也向其说明了患有该病的宝宝接种免费的脊灰减毒活疫苗存在可能导致相关疾病的风险。家长可以自愿选择自费的脊灰灭活疫苗进行替代接种。没想到,这件事引起了家长的误会,以为他们是为了“增加收入”而推销收费疫苗。面对家长的不解,王玮耐心地向家长解释疫苗接种的相关知识,并告诉家长“孩子的健康马虎不得,但工作人员会遵照家长的选择并按规定为孩子开展接种”。

最终,家长理解了王玮的良苦用心,感激地说:“护士长,你这么耐心、负责,俺们家长把孩子交给你真是放心啊!”

41年的风雨兼程,在无数“免疫人”的努力下,济南市的计划免疫工作有了长足进步。一管小小的“预防针”,作用却不小。孩子们的健康得到了有效保障,人民体质也在不断增强。像赵复山、王玮一样的接种医生还有很多,他们不忘初心,扎根基层,坚守着心中“守卫百姓健康”的理念。

您心中的“最美接种医生”又是怎样的呢?

(本报记者 李鹏 通讯员 吕晓萌)

新闻推荐

“风雨70载·同心谱华章”征文进行中 东部新区等你描绘

晨报讯(实习生姚嘉懿吕玉如)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区委老干部局于4月22日至8月20日面向全区开展“风雨70载·...

章丘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章丘,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