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更多齐鲁工匠后备人才

济南日报 2019-04-18 11:32 大字

师生们在建筑装饰设计实训中心上课学生在立裁实训室实训师生们在建筑安全体验中心上课

在“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评选中,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摘得“优秀学校奖”,成为山东省四所获此殊荣的学校之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院的办学方向更加坚定。学校将围绕专业群搭建一体化的实践体系平台、共享课程平台、核心模块课程和专业教学团队,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高素质‘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在‘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中,顺应新时代,对接新动能,展现新作为,同频共振服务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慧青告诉记者。

与200余家企业稳固合作“产教融合”办学硕果累累

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只有基于供给侧改革思维,坚持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才可能在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道路上行远走好。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因势而谋,顶层设计了学校3年创业、3年规范、3年特色、6年优质的15年发展之路。

学院主动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验区和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对接区域传统产业提升、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了土建施工、建设工程管理、装备制造技术、现代商贸服务、环境艺术设计、交通运输、轻纺服装七个专业群,涵盖35个专业。

“学校现在拥有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6个。‘3+2’本科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25门,并与澳大利亚昆士兰TAFE技术学院开展会计专业合作办学,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错位发展’,专业特色更加鲜明。”张慧青告诉记者。

经过多年探索,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还走出了一条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的路子。

学院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门窗幕墙学院,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打造,也是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一种全新尝试。随后,学院成立了济南市装配式建筑职业教育集团,与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山东万斯达集团合作成立了国内首家校企合作培养培训建筑(住宅)产业化人才的万斯达学院。学校还与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合作成立了轨道交通实验班,与通力电梯合作成立了北方培训中心,与章丘区政府合作成立高教基地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等。

一系列组合拳,使得学校成为省内10所推荐入选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的高职院校之一,山东省首批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和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形成了“合作育人、利益共享”的办学体制机制。

截至目前,学校已与十余家行业协会、200余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通过产教融合、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

“人才强校”塑造“匠心”榜样教师成长实现“进阶式”发展

学院辅导员胡星鹏不仅自己的工作室获批山东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他还和团队成员赵勇刚分别获得“山东高校十佳辅导员”称号;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决赛现场,艺术设计学院教师赵子贤、赵素坤和通识教育学院教师毕丽华组成的参赛队伍一举摘得全国二等奖,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管理工程学院韩晓昱、张卫东、谷莹莹教师团队获得二等奖……

“让能干者有希望,让实干者有奔头。”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杨长军介绍,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学院一直在努力建设“专业带头人、名师大师、骨干教师、管理人员、兼职教师、辅导员”六支队伍,并建立起了适应产教融合的教师培养体制机制。

学院建有以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为主、由500多人组成的兼职教师库,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30.19%,硕士以上学位占66.04%,双师素质教师占72.99%……这些都为学校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为让教师成为传承工匠精神的模范和榜样,在学院“十三五”规划中,精心设计“六大人才工程”,让师资队伍建设战略有了落地支撑。

学院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实施“提升”工程,培养优秀骨干教师;实施“双师”工程,开展校企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师德”工程,培育精艺垂范优良教风;实施“培训”工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工程,形成优胜劣汰评价激励机制。除此之外,学校还通过“培、引、聘、访、研、考”,搭建了一条“普通教师、双师素质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师名师”的“进阶式”发展通道。

“学院有20名专业骨干教师取得了澳大利亚‘TAE四级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近3年先后派遣7批共110多人次赴台湾研修培训,先后组织近30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赴德、美等国家进行培训。”杨长军说,除了研修,学院教师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3项、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5项、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1项、建设部科技开发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33项。

教师专业成长的“天花板”被打破,全员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被激发,近三年,学院与企业共建技术服务平台、工作室19个,开展技术服务及横向课题45项。

“思政课程”变“课程思政”多途径培养“双高”技能人才

“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只专注于学生的技能,而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张慧青说。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孤岛”困境,即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学往往“两张皮”,不能融会贯通。

作为山东省高校工委开展的学生教育与管理“两结合”试点唯一高职院校,学院突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专业建设的局限,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身,把价值引领贯穿到专业课、实践课及其教育活动中,构建起了“四课堂、五联动、多平台、四协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学院搭建了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科技创新工程、传统文化学院、“I工院APP”等多个育人平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职业实践、网络媒体“四个课堂”,通过思政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硬件设施与软件环境、新媒体应用与载体创新、协同育人与多元评价“五个联动”,有力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经验在全省高校推广。

“‘五星成长’校园文化品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I工院’网络文化工作室、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获批成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建设计划重点项目。”张慧青介绍。

走进学院,你会发现,每一位学生的手机上都有一款名为“I工院”的APP,每天登录并查看已成为他们的日常习惯。你会发现,各专业课堂,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向学生渗透正确的职业观、成才观。比如,建筑专业教师在讲解古代建筑智慧时,会引用京杭大运河等具有中国特色、济南地域的案例讲专业知识,让课堂变得格外生动,学生在汲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涵养了家国情怀。

在校内,学院创办“海右讲堂”“名士”匠心讲堂教育载体,邀请各行各业的代表走上讲堂,与师生分享优秀文化、专业知识、凡人善举。在校外,学院在理事会核心单位、紧密型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工院文化”建设,实现了校、企文化的互融互通。

现如今,学院已逐渐形成了符合职教规律、突出高职特点、体现学院特色、覆盖全体学生、开放融合的素质教育体系,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人才。 (本报记者 史春勇 通讯员 路静)

新闻推荐

双山街道:扎实开展 强化实效

本报讯(通讯员)为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维护城乡容貌和环境卫生秩序,双山街道严格按照区政府《关于划定禁止露天烧烤...

章丘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章丘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