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最炫济南风传统舞蹈知多少
民间扮玩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昨日上午,2019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济南市系列活动——济南市元宵节传统舞蹈汇演在天桥区如意广场举行。来自济南各地区的13支传统舞蹈队一一登场,不仅为市民的元宵佳节增添了喜庆欢笑,同时也为非遗传承带来思考。
踩高跷跳凳子,骑着独轮车舞龙
鼓子秧歌、花鞭鼓舞、芯子、花棍舞、高跷、扇鼓舞……在欢快的锣鼓声中,具有浓浓济南风情的传统舞蹈一一上演。商河鼓子秧歌,舞姿健美雄浑、气势恢宏;花鞭鼓舞,花鞭翻飞似金蛇狂舞,鼓声阵阵如战马奔;章丘芯子表演铿锵有力、节奏明快活泼,演员们技艺娴熟、动作有力,让很多观众不停叫好。
要说最惊险刺激的,还属乔家上杠高跷,这项来自济阳曲堤镇的民间表演艺术,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拥有近300年历史。区别于其他地方的高跷,乔家上杠高跷的表演者不仅要踩着80厘米的高跷行走自如,还要进行“跳凳”“跳桌”“上板”“上杠”等高难度表演。比如“上板”,一块约50厘米宽的平板离地1米,表演者要从这块板上跳上跳下,还要高空跳起、下板劈叉。演出最后一个环节更惊险,演员们叠起三层,最下层用肩扛起一条6米多长的木棍,2位演员站在上面,再托起一名小演员,总高度约七八米,缓步转圈,场面十分惊险。
乔家上杠高跷的传承人乔尊圣介绍,这项技艺是乔家村独有,仿佛是血液里就带的技艺,村里无论男女老少蹬上高跷都能走上两步。本次参加展演的50多个人中,年纪最大的70多岁,年纪最小的只有10来岁,就是表演中被人托起的那位小演员,他的名字叫乔传海。“从小就学,耳濡目染的。”乔尊圣说。
兴隆舞龙也是一项传承了200多年的济南民间技艺,这项技艺的传承人张连水从小爱好舞龙,20岁开始学习,他带领的一群平均年龄60多岁“奶奶舞龙队”一度成为网红。不过,稍有不同的是,张连水这次带来的可不只是“奶奶舞龙队”,而是一水儿的小学生,并且他们不是站在地面上表演,而是踩着独轮车舞龙。据介绍,独轮车和舞龙,一个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起,西河小学专门将这两项民俗引进校园,成立了舞龙独轮车社团,同时聘请张连水担任教练,如今孩子们均已出师,精彩又刺激的表演在现场引起阵阵掌声。
此外,来自于章丘的旱船表演,来自于天桥区堤口庄社区的四蟹灯、猫蝶富贵等,也赢得阵阵叫好声。
传统舞蹈保护迫在眉睫
有关数据显示,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调查统计出传统舞蹈项目2100个,到2018年已经消失了853个,河北、山西等中原地区三分之二的舞蹈项目全部消失。因此,传统舞蹈的传承和保护迫在眉睫。
济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非遗处处长曲晓妮介绍,济南市传统舞蹈类资源丰富,目前市级以上非遗项目33项,包括秧歌、高跷、舞龙、芯子、绣球灯等多种艺术特色鲜明的演出形式。对于目前现存的传统舞蹈,他们一直在探索,希望最大限度地保留好济南民间舞蹈地域特色。2018年,济南市启动“传统舞蹈活力再现工程”,通过专项资金、非遗进校园等方式,对济南社会价值较高、传承基础较好、群众参与积极性较高的传统舞蹈类市级非遗项目进行了重点支持。同时,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通过媒体面向社会为乔家上杠高跷的市级非遗传承人乔尊圣、花鞭鼓舞的国家非遗传承人张继福等遴选传承人。
在本次展演中,可以看出,传统舞蹈的活力在日渐恢复。跳传统舞蹈的不再只是老年人,青少年多了起来。部分项目也称得上“起死回生”,比如梆鼓秧歌,这是一种以梆和鼓为伴奏的秧歌形式,发源于济南历城区港沟镇有兰峪村,曾经一度濒临灭绝。“曾经只剩一位传承人,经过多年发展,目前队伍逐渐扩大,并成功加入今年的汇演行列。”曲晓妮介绍。
当然,困难仍然存在。“大多发源于乡野的传统舞蹈还是与现代生活脱节,很难走入城市,而农村年轻人又需要外出打工,从业人员较少。”曲晓妮说。
“一方面,我们将会进一步挖掘济南民间舞蹈资源,同时也会探索更多方式,扩大民间舞蹈的参与群体,让百姓除了现代广场舞以外,能重拾民间传统舞蹈技艺和形式。”曲晓妮说。(记者石晓丹)
新闻推荐
“星途”千万条,安全第一条;直播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打工仔为“涨粉”直播跳河不幸丧生
“各位观众,今天零下4℃,我穿着T恤即将跳入冰冷的河中。”这是来自四川、在浙江打工的小李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随着短视...
章丘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