堌堆缘何多为龙山文化遗址

菏泽日报 2018-12-21 11:32 大字

□谢卫东

考古勘探查明,在我们菏泽市境内曾有500多个土堌堆,其中有200多处保存完好,并且多为龙山文化遗址。有81个堌堆已被公布为省级或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堌堆为什么多是龙山文化遗地呢?

所谓的龙山文化,是一种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因首先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得名,距今约4500到4000年,属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上古帝王,是龙山文化的主角。

菏泽市境内的堌堆,其上部多为秦汉文化层,中层多为岳石文化或商周文化层,下层则多为龙山文化层。由此可知,这些堌堆从上到下都有人类的文化遗存,因而不是自然形成,而是人工所筑。一些先秦文献也显示,某些土堌堆最初是由人工堆筑的。例如陶丘(仿山),《山海经》说:“陶唐之丘……大皞爰过,黄帝为之。”就是说:陶丘,太昊伏義氏曾经来过这里,系由黄帝时期堆筑。《说文解字》说:“陶,再成丘也,在济阴……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其意思是说,位于济阴的那座陶丘,是在原“敦丘”的基础上,由人工再次堆筑而成的。有资料显示,帝尧曾在晚年居住在陶丘故地,并将陶丘堆高了数倍。从“黄帝为之”,到帝尧高筑陶丘,再到周朝曹国时添土筑高墓地,经数代人的多次堆筑,遂有了享有盛名的陶丘。陶丘的土壤中,也便先后有了龙山至汉代的文化遗存。由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提供的信息,可知陶丘系由人工堆土而筑成。其他龙山文化遗址堌堆,既然与陶丘都含有同时期的文化遗存,是为“孪生兄弟”,那么也当然是由“黄帝为之”,人工堆之。

考龙山文化堌堆的形成过程,应具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大众自发堆筑。炎帝时期,人类的大患是洪水猛兽。为了抗拒洪水,人类便“宅高近水”而居,就象黄河滩区的居民那样,每盖房屋,都垫高地基。久而久之,人类的聚落住地便成了高丘。为了防御野兽袭击,人类还在聚落周围修筑城墙,城墙周围还有护城河,其宅院也筑上院墙。直到大禹治水之后,人类才“降丘宅土”,从高丘上搬下来,到平地上去居住,并修筑城邑。此后,才出现了城外高于城内的现象。

第二个阶段是“黄帝为之。”黄帝是“黄老之术”的创始人,是道家先圣大哲。史籍说,他曾“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见《韩非子》等书),还曾“郊雍上帝”(见《史记》)”。就是说,黄帝崇神尚高,以为鬼神居住在高丘大山之上,登上高山大丘可与鬼神会见交谈,或者能遇见上帝与之对话。于是上行下效,风行草偃,各地部落首领也都尚高崇神。同时,黄帝还“断斩非鬼神者”,即对那些诽议鬼神的人断然杀掉,以儆效尤。这样,全社会便刮起了一种筑坛崇神之风,巫术也因而盛行起来。《山海经》中所说的“三桑无枝”(三棵没有枝的大桑树),其实就是三个高矗的土堌堆,上面长满了桑树。远远望去,那三个翠绿的高堌堆,像树干一般挺拔,遂被传说成了无枝的三桑。由《搜神记》所讲的《蚕马故事》可知,“三桑”即今定陶城北的三个鬷丘(戚堌堆、菏山、杏堽),也是龙山至秦汉文化遗址。

第三个阶段是有史以来的堆筑。例如,仿山是(周)曹国25代君王的墓地。由于屡屡添坟堆土,因而不断增高。夏商周三代的人工堆筑,使得龙山文化遗址的中上部出现了“岳石、商、周文化遗存。”这些遗存中,不乏青铜器铭文或碑刻记录,不乏堆筑过程的记载。

总而言之,我们菏泽境内的堌堆,最初多在五帝时期由人工堆筑而成,因而其中蕴有龙山文化遗存,被称为龙山文化遗址。由于受黄河、济水之中的泥沙湮淤,许多堌堆都只有顶部显露在地表之上,其中、下部早已被埋在了地面之下。这些堌堆,见证了我华夏民族步入文明乃至发展进化的全过程,它们还雄辩的证明:以菏泽为中心的东中原地区,是华夏民族的重要祖源地和文明发祥地。

新闻推荐

章丘推出46套产权型人才安居房 以优惠价格销售给各类优秀人才,成为全国县级首家

19日的人才安居房选房现场。本报记者支倩倩摄本报12月19日讯(记者支倩倩通讯员孟凡庚郭广...

章丘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章丘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