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巨变

章丘晨报 2018-12-20 08:14 大字

1·圣井新城

我的老家是圣井街道宋上村,近几年来,我亲眼目睹了圣井新城的发展变化,那真叫日新月异、快速崛起。

回忆人民公社的时候,老家离公社驻地枣园20多里,上公社开会办事,连自行车都很少,只得步行。直到上世纪70年代修了济王路,才算有了条像模像样的交通要道。那时侯全公社只有山后寨村的章丘二中是比较好的学校,后来建了山后寨乡,一段时间后改名圣井镇。尽管名称换了,但经济发展依然滞后。农业生产靠天等雨,乡镇企业只有几处煤井。税收财政收入寥寥无几,城镇建设刚刚起步,没有大的起色。近几年,圣井借助济南“东进”与章丘“西进”战略对接,一个崭新的新城形成规模,成为新的发展高地。

圣井大交通的提升,使济南和明水紧紧对接,原来的经十东路、世纪大道更加畅行无阻,济莱高速和潘王路也提升为美观、舒适的交通要道。大美绣源河、绿色香草园、危山风景区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圣井新城综合体,将以经十东路东西发展轴和绣源河南北景观轴为主线,以黄旗山居住片区和绣源河三十里风貌带等组成的商贸旅游休闲片区为主要载体,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和济南植物园、危山风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集住宅、商贸、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圣井新城。这些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给章丘增添了光形,提高了人们的发展意识,振奋了人们的拼搏精神。

当我们看到圣井的迅速变化,内心感到欣慰、高兴、自豪,身为圣井人我十分关注。我认为,新城的建设要认真设计规划,制定远景规划蓝图,特别是山大、山财主校区落户圣井后,要统筹企业、交通、城建、村居等,研究规划实施,防止顾此失彼;生态提升应放在新城建设主要位置,在保住绿水青山(危山、黄旗山等)基础上,修复破损山体(鸡山)。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物资交流,可恢复危山山会。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村民自身素质,做文明居民。

2·从馒头看发展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刚刚解放,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我家分了房和地。父母经营着自己的土地,收获点粮食,吃糠咽菜解决了温饱。为了生活的好一点,父母亲商量着卖起馒头,干起小买卖。那时用石磨磨面,用大锅蒸馒头,全是手工活。母亲起五更睡半夜,把馒头蒸好,白天父亲扛着馍馍箢子去卖。父亲在附近村庄里吆喝着,跑一天也挣不了几个钱,却赢得了信誉,都说母亲蒸的高顶子馒头“精白粉、压杠面,又好吃、又好看”,三里庄五里村的人,都说宋上庄老叶家的馒头好。那时候,只有家中来了客人,或者家里有小孩,才舍得买一点馒头吃。虽然不是什么大买卖,却添补了生活的不足。后来父亲当了村长,整天忙得团团转,买卖也就不干了。

60年代初期,国家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家家吃掺糠掺菜的窝窝头。老百姓家里办红白喜事,来了客人,过节才买一点馒头。为了生活,父母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办了营业证,又卖起了馒头。这时,我们姊妹八九个,父母亲负担重了,只得干点买卖赚点钱养家糊口。当母亲从锅灶上架下热气腾腾的大白馒头时,俺姊妹几个馋得站在那里,眼里含着泪,盼着母亲能给一点点吃。那时候,就连过年过节也只能走完了亲戚才能吃上剩下的馒头。后来,这点小买卖也由于割资本主义尾巴割没了。

改革开放实行了大包干责任制,老百姓生活发生了变化,一天三顿吃白面馒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商品交换也进行了分工,我四弟又干起了馒头房,卖起了馒头。他买了馒头机,用上了机械化,再也不用手揉馒头了。兄弟蒸、弟媳买,生意红红火火,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四弟家买上拖拉机,几年的功夫,就盖上前出厦的大北屋,翻新了所有的房子,提前过上小康生活。

如今,馒头天天见天天吃,再也不是稀罕物,但它却见证了社会的发展,也留下许多难忘的故事。

新闻推荐

跳水救人村支书出院,奖金将捐助贫困儿童

本报济南12月19日讯(记者王杰)18日,寒冬勇救落水妇女的济南章丘区普集街道办事处西河北村党支部书记仲桄维领到“阿...

章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章丘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