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功:危山汉墓兵马俑千年守卫济南国国王

齐鲁晚报 2018-10-25 05:31 大字

危山汉墓俑坑清理场景王守功▲骑马俑▼俑坑局部口述人:王守功,省文物局大遗址保护与考古处处长

采访人:本报记者范佳

考古发现档案:

章丘危山汉代墓葬与陪葬坑及陶窑,位于章丘圣井镇寨子村南部,入围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危山兵马俑出土于危山风景区半山腰上,是山东地区发现的第一座保存完好的兵马俑陪葬坑,是我国继秦始皇兵马俑、陕西咸阳杨家洼兵马俑之后,发现的第三大兵马俑坑。危山汉代陪葬坑及墓葬的发掘,为研究汉代济南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一个陪葬陶车竟有上百零件

考古往往是偶然间的发现,危山汉墓也不例外。

2002年11月,在济南章丘圣井危山风景区里,两位农民在绿化刨树坑时,几铁锹下去,只听“咣当”一声,本以为是石头,露出来的竟然是陶俑。两人迅速上报了文物部门,文物部门及时采取措施。由此可见,保护文物不仅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还需要全社会对文物工作的认可和重视。后来,我们一直和这两位农民保持联系。

发现陶俑的消息传得很快,来参观的村民络绎不绝。为了防止不必要的人为损坏,俑坑上搭建了长15米、宽6米、高3米的塑料棚。为控制发掘现场,当地政府还在大棚周围修建了砖墙,并派出十几位公安干警和保安24小时轮流值班。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章丘市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立即对危山汉代陪葬俑坑进行抢救性发掘。

我们的发掘工作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特别是镇政府的支持。我们住在镇上,就在镇上的食堂吃饭,冬天镇上还给我们生上炉子,生活得到了保障。那时我腰疼,当时的副镇长侯训成特意给我送来了暖水袋。

随着发掘工作的开展,我们逐渐揭开了这些陶俑的神秘面纱。我们把当地农民发现的车马俑坑编为一号陪葬坑。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一座由车、马、俑组成的汉代出行仪仗队伍展现在我们面前。只见坑内摆放的车马兵佣自南向北排列,大体分为三部分:前边是骑兵队,中间是车队,后面是步兵队,100个步兵陶俑组成的方阵,非常惊艳。

在第四辆车后面,还有一个建鼓,这是一种大型的鼓。它有一个方形的底座,上面有一个覆碗形的座,再上面应该有木柱,最上面有陶质的鼓。建鼓的覆碗形底座和鼓的表面底色是雪青色,用红彩和黑彩勾画图案,色彩十分鲜艳。这个鼓可以和步兵队列西侧发现的陶制悬鼓配合起来使用,可以敲出不同的声音。在建鼓的后面,我们发现一个击鼓佣,右手后摆,左手摆至胸前,击鼓造型非常生动。

两汉时期的统治者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势,掌握了当时最优秀的工匠和最好的物质材料,并派专人负责监制,所以这些陶俑集中体现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虽然这次发现的绝大多数陶俑和陶马已经破碎,再加上地表水侵蚀,许多彩绘已脱落失去原色,但这些兵马俑的制作水平依然令人赞叹不已。

这些陶马、陶俑和陶车都是先做模具,又烧制而成的,陶马和步兵都采取了插件技术。陶马的耳朵和尾巴分别从马头和马臀上的小孔中插入,可以自如地抖动。步兵的手和盾牌也都是插入件,可以活动,制作非常精巧。

陶车的发现非常重要。过去我们看到的,像临淄后李的车都是用木头做的,大家对车的结构了解得并不清楚。而危山的车是用陶来做的,保存较好,一个陶车有一百多个零件构成,按一定比例仿真制作,包括用来减震的“伏兔”、放弓箭的地方等都做得非常成熟。

与秦佣基本按照真实大小制作不同,汉代陶马和陶俑的体形相对较小。阳陵发现的兵俑高度一般在55~60厘米之间,发现的男女侍俑约63厘米,大致相当于真人的三分之一,其他如危山、狮子山陶俑的高度也大致是这样。可能是秦时刚刚开始以陶制的俑代替真人殉葬,而到汉代,统治者已经认识到所陪葬的车马俑只是象征意义。在陶俑的神态上,秦俑表现了一种精神威武,奋发向上的状态。相对而言,汉俑的表情比较呆板,特别是女侍俑,多是一种低眉下气的表情。也许,秦代的开创需要奋进的精神,而汉代的稳定需要温和的人文社会环境。

危山兵马俑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贵族出行的奢华情景,这种骑兵、车队、步兵和器具的组合,以前只在汉画等图案里见过,这是第一次出土实物。而一号坑是山东地区首次发现的规模较大的俑坑,共出土了172个陶俑、55匹陶马、4辆陶车,60余件盾牌,另外还有车、马、佣的构件和鼓、璧、珠等。那么,这会是危山汉墓仅有的陶俑陪葬坑吗?

“危山一号美女”与不解之谜

随着一号坑周围勘探工作的深入,我们很快发现了二号坑和一座墓葬。二号坑的规模比一号坑小,但埋藏较深,如果不出现意外的话,二号坑内的保护情况应该好于一号坑。发掘结果果然令人惊喜,一辆车和五个女俑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女俑们婀娜多姿,彩绘艳丽,我们将保存最好的一个女俑戏称为“危山一号美女”。

陪伴“危山一号美女”的还有一些大小不一的木质盒子,盒子里到底放着什么东西呢?是“美女们”的化妆品吗?可惜盒子里的东西大部分已经腐朽了,至今仍是不解之谜。不过,从坑内陪葬大量女俑及盒子情况分析,陪葬内容应与墓主人日常起居或饮食生活有关。

因为整个危山破坏得比较严重,陵区是残破不完整的,我们在弄清它的布局上花了很长时间,下了很大功夫。冬天我沿着山沟,基本上把整个山都跑遍了。我们在北坡的半山腰发现了大量陶俑,都是残破的。当地老百姓整地时挖出来陶俑没处放,便扔在一边。有个坟头上全是陶俑,我们便把这些残破的陶佣、陶马能捡的都捡了起来,足足拉了几吨。有位老人不乐意,来找我们理论,嫌我们影响了他们家坟头。我对她说:“我们是在帮你呢,埋的这位主人上面压了这么多‘人’,他能喘过气来吗?”老人便不再阻拦我们。在考古工作中和当地百姓打交道,我们需要用他们的思维来考虑,和他们沟通。

通过对危山北坡大规模的考古勘探工作,我们发现烧制陶俑的陶窑3座,中小型墓葬20余座,危山顶部发现了大型墓葬。

陶窑的发现令我们十分惊喜。窑内和周围发现的残破陶俑与一号坑基本一致。陶窑近似椭圆形,保存下来的只有四五十厘米的高度。窑室里面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把柴草放进去烧火的地方,另一个是放陶俑的地方,应该叫做窑床。烧火的地方比窑床要矮20厘米左右。在窑室里面留一块烧火燃烧的位置,把陶俑放里面,从外面往里烧。

其中有一个小陶窑,是专门烧制零部件的,比如陶车的辐条、陶马的尾巴等。秦始皇兵马俑虽然举世闻名,但在哪里烧的并没人知道。而这次我们把陶窑找出来了,确定危山的陶俑就是在陵区烧的,这应该是目前为止唯一发现陶窑和俑坑对应关系的遗址。

未完工陶俑再现“济南国”风云

经勘探,一座气势恢弘的王陵展现在我们眼前。主墓室在危山顶部,封土现存部分呈圆形,直径大约有50~60米,高度有7米,上面建有一个铁亭。墓室呈甲字形竖穴岩坑墓,墓道向北,宽12米,长40余米。半山腰上是陶制品制作区和陪葬坑,可见墓葬规格很高。

确定时代时,我们考虑到,陶俑大规模陪葬是在秦朝和西汉早期流行的,西汉晚期以后就成为了个别现象,到了东汉也有陶俑陪葬,但是少了,并且陶俑的样子也不一样了。陶俑的时代特征非常明显,从陶俑外形来看,和杨家洼、汉长陵、狮子山等地的陶俑都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俑坑旁的陪葬坑里出土的陶器和洛庄汉墓接近,我们判断这应该为西汉早期的一座王陵。

尽管危山王陵规模较大,但和已知的其他王陵相比,陪葬坑数量少,种类单调,并不符合一般王陵的特点。特别是在危山中部发现的陶窑中,有大量完整或残破的陶俑,窑中没有完工的陶俑被草草掩埋。因此我们认为,危山王陵整体布局还有许多残缺。

那么,这些反常的现象下,长眠其中的墓主人究竟是谁呢?我们知道,西汉济南国只有一个国王,就是刘辟光。济南国,一个西汉皇帝为削减齐国势力而分封的小国,短暂的存在后,君亡国灭,历史文献对这个国家和国王的记载只有几句话。而今,与济南国唯一的一位国王一起下葬的兵马俑阵列破土而出,向我们再现了当年的历史风云。

在当地的传说中,流传着危山顶上的封土墓是西汉济南王刘辟光的墓葬的说法。据《章丘县志·古迹考》记载:刘辟光的墓葬就在危山顶上,被称为“铁墓顶”。《汉书》上也记载着刘辟光因参与七国之乱,兵败后自杀。此后,济南国除。汉景帝命人把他葬在危山,用生铁灌顶,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危山王陵没有做完,我们可以推测当时刘辟光兵败后自杀,导致王陵修建草草结束。

我站在危山刘辟光墓顶部北望,远远看见济南国都城——平陵城,这个当年的西汉封国和兵败自杀的君王让我不禁感慨,本应豪华却略显残缺的陵墓,被草草掩埋的陶俑,更多的尘封历史,又有谁会知道呢?

新闻推荐

习惯了吐槽它又脏又挤 要暂别俩月却开始惦记11月上旬起芙蓉街更换市政设施封闭施工明年1月就可继续逛吃

19日晚7点,芙蓉街上游人摩肩接踵,成群结队的游客拿着烤串、臭豆腐边吃边逛,石板路不时被踩得哐当作响。这济南人最...

章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章丘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