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两千多年,济南泉水是“最资深网红”

济南时报 2018-09-06 14:34 大字

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在岱阴这片土地上,群峰绵连,众水汇流,因泉而诞生了许多古国和方邑,最终几经演变,汇聚成了今天的文化名城济南。泉水就如同这座老城的血脉,千百年来源源不断地给济南注入灵秀之意和旺盛活力。从2000多年前的《诗经》第一次正面记载济南的泉水起,济南名泉始终以永不过气的“网红”姿态,红到了今天。 《诗经》着笔“网红”泉水初露面

追溯济南泉水的历史痕迹,最早可以寻根到八千多年前的远古时代。在距今八千年左右的章丘西河遗址、小荆山遗址中,先民的卧室有特别烧烤过的坚硬的“泥地板”,这证明当时的济南地区多水,这种地板是一种防潮措施。差不多同时代的长清月庄遗址中发现过稻米,也证实当时济南是温润多泉的环境。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育济认为,这些考古发现都是济南最早的“泉水胎记”。

当前关于济南最早的文字记载是甲骨文中的“泺”字。古往今来,只有济南有“泺”字的地名:它可以指“泺水”,也可能指泺水的源头“泺源”,“泺源”就是趵突泉。“泺”字的结构也很有趣,如同泉水在欢腾。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网红”泉水第一次正式露面:《诗经·大东》是当时地处济南章丘“谭国”的一名官员所写的一首诗歌,其中有一句“有洌氿泉,无浸获薪”,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济南泉水之清洌和喷涌之强烈,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出泉水的众多:遍地泉水,连放木柴的地方都没有!

自此,“网红”泉水算是正式“C位出道”了,这一出道,就足足“红”了两千多年。

齐鲁会盟泺水已是“旅游接待圣地”

春秋时代,齐国和鲁国是北方区域的两大诸侯国。和今天差不多,两国之间也有政治、军事等政策需要国君商讨。据《左传》记载,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春,“(鲁桓)公会齐侯(襄公)于泺,遂及文姜入齐。”意思是说,鲁桓公在“泺”这个地方与他的妻舅、当时的齐国国君齐襄公相见,然后和文姜(鲁桓公之妻)一起前往齐国的都城。大人物会见谈大事,常要郑重地勒石为记,殊不知石边的泉水已默默地在那里流淌了千年。两国国君见面的地方“泺”,就是今天的趵突泉边。两国会盟,自然要选择风光秀美,具有游览、接待功能的度假胜地。可见在当时,泺水边上算得上是“国际知名”的风景区了。

此次会盟也有史学家称之为“趵突事变”。事变之后两国起了冲突,百余年后,鲁晋等国联军与齐国在北郊的华山下开战,兵败的齐国国君易装后佯装在华泉边汲水,躲过一难。“华泉汲水”也在《左传》中有记载,可见当时泉水就已经融入济南普通百姓的生活中。

2600多年过去了,华泉现在仍在华山脚下的华阳宫前汩汩涌动,见证着历史兴衰、往来变迁。

《水经注》

趵突之水“水涌若轮”

纵观古今,称赞趵突泉之水喷涌之盛最形象的说法就是“水涌若轮”四个字。这个说法出自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上面记载说:“泺水出历城古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自此以后,“水涌若轮”就成了描述趵突泉的经典用语,这也是第一次把泉水作为独立的主体进行描述。可见北魏时期,济南的地下水位很高,趵突泉水终年喷薄而出,有如车轮翻转一般。古时车轮通常直径总该有1.5米左右,泉水腾空如此之高,的确是自然界罕见的奇观。

大明湖第一次出现在历史文献中也是在《水经注》中。那时大明湖并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在今天的五龙潭一带,紧邻趵突泉。当时这里建有大明寺,《水经注》中对趵突泉正北的大明湖有一段特别珍贵的记载:“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西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池\’也。”

泺水的另一个重要源头是古历城城东“历祠下”的东西舜井。《水经注》记载说那里也是“泉源竞发”,可见舜井地势虽然高于趵突泉,但是泉涌量也非常大。正因为有趵突泉和舜井为代表的济南泉群作为源头活水,所以曹魏至北宋的近千年间,济南北郊至鹊山、华山一带始终存在着一片方圆数十里的烟波浩淼的鹊山湖(又名莲子湖、北湖)。很长时间内,鹊山湖是济南的第一观光名胜。

李白来了“网红”之间的经典碰撞

要说唐代最红最大牌的诗人,莫过于李白;那么第二红的诗人当属杜甫;再排下去的话,边塞诗人高适也出不了前十。就在唐代天宝年间,这三名当时当之无愧的人气最高的偶像结伴游览了泉城,为泉城济南的湖山林泉留下了流传千年的诗句,也挥就济南文化史上的华彩乐章。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写下这句诗时,当年34岁的杜甫已经是第二次游览济南。此后的1000多年里,济南城内的名士就和这座古城的故事一样多得数不胜数,而这句诗也作为楹联挂在了历下亭。李白这次来济南游览了鹊山湖,当时的鹊山湖一望无际,烟波浩渺,李白称赞其“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而多年后元代画家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画的也是北郊鹊山、华山的景致,不过那时鹊山湖的水域已经退去。这幅名画在《延禧攻略》中还成为乾隆和魏璎珞感情升温的重要“推手”。高适这次在济南留下的诗句则是“水向百城流”,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城内百泉争涌的奇观。

如果说此前济南泉水仅是齐鲁大地上的“网红”,那么经过这几位顶尖文人的“硬广告”,济南泉水已经成为全国的现象级“网红”,成为众所周知的特色水域形态。此后凡是来到济南的文人骚客,莫不游览和吟咏济南的泉水。

官员曾巩济南泉水的“铁杆粉丝”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济南水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曾巩任齐州知州期间,在北城进行了系统的水利建设,其中包括:修筑堤堰、疏浚水道、开挖新渠、修建水门。曾巩还为大明湖修了长堤,在城内修了一些石桥,修建泺源堂、北渚亭等等。至此,济南的水景、湖景、山景得到全面修整,趵突泉经过开渠引泉,泉溪相连,穿城绕郭,整个城市因泉溪的环绕而变成一座泉水城、一座大园林:“来见芙蕖溢渚香,归途未变柳梢黄。殷勤趵突溪中水,相送扁舟向汶阳。”

在齐州期间,曾巩可谓济南泉水的铁杆粉丝,他以极高的热情讴歌齐州山水,历下名山(如鹊山、华不注等)、名泉(如趵突泉、金线泉、舜泉等)以及大明湖和周围的名胜。如今的济南人夏季在大明湖纳凉时,仿若复制当年曾巩笔下的《西湖纳凉》的场景:“最喜晚凉风光好,紫荷香里听泉声。”这份惬意,是泉水带给济南人的“福利”。

至于南宋的济南才女李清照就更不消说了。泉水、溪流、湖畔、荷花,都让她思接千载,凝练入诗。曾在济南为官的元代文人赵孟頫的一句“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更是写出了趵突泉的气象万千。

清帝题字泉水从济南“红”到了皇宫

济南人最熟悉的两句城市宣传语当属“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并不是一首古诗里的句子,而是一副楹联,作者是江西才子刘凤诰。这副楹联把济南风光特征概括得恰到好处,至今挂在大明湖大门的楹柱上。楹联说出了济南美的本质,那就是“城即园林”,整个济南城就是一座美丽的园林,而成就园林灵魂的,当属汩汩喷涌的泉水。

这一时期,济南的泉水不仅在民间和文人墨客中广为人知,甚至“红”到了皇宫里。乾隆十三年,皇帝游览了济南珍珠泉并赋诗一首,镌刻在了珍珠泉西北侧的御碑亭中。乾隆帝在诗首写出了济南名泉的成因,即“济南多名泉,岱阴水所潴”。此外,乾隆帝还亲自手书“趵突泉”三个字的匾额题字。趵突泉有一块双御碑,正面是康熙题写的“激湍”,背面是乾隆皇帝的诗作《再题趵突泉作》。

再往后,刘鹗的《老残游记》也毫不吝惜对济南这座园林城市的赞美:“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此文一出,顿觉其他写济南的句子黯然失色,不及“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寥寥八字概括出的泉城神韵。

老舍“爆文”

他笔下的泉城世人皆知

若要问现当代把济南的泉水推广到全国的大使当属谁?其一是老舍,其二是琼瑶。老舍一篇“爆款文”《济南的冬天》让无数游客、高考生慕名来到济南游玩、求学,琼瑶的一句“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更是让大明湖狠狠刷了一把存在感。

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因在齐鲁大学任教,在济南生活过四年有余,对泉城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文章中这样描述泉水滋润的济南城:“济南的美丽来自天然,山在城南,湖在城北。湖山而外,还有七十二泉,泉水成溪,穿城绕郭。”“在千佛山上北望济南全城,城河带柳,远水生烟,鹊华对立,夹卫大河,是何等气象。”泉水四季不休,即使是柳凋荷残,但那满城的秋水、冬日的寒山同样演绎着“诗的境界”。这也是老舍《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倾倒众生的奥秘之所在。

民谣吟唱泉水叮咚歌亦从容

“我抬眼是千佛山的轮廓,我闭眼是大明湖和护城河,趵突泉在我耳畔喷涌着……济南呐济南呐……”一夜之间,《济南济南》成为济南的民谣代表,这首原创民谣在短视频平台的催化下爆红,在它的助推下,今年五一假期,济南跻身全国热门旅游打卡城市。很多来济南旅游的游客在趵突泉、大明湖畔拍摄短视频,让这座城成为“流量主角”。

《济南姑娘》《梦回老济南》《济南的夜》《济南故事》……其实,唱济南的歌非常多,既有知名的词曲作家所写的大气磅礴的美声歌曲,也有活跃在城市里的年轻的本地歌手所唱的民谣小调。聆听这些和济南有关的歌曲,或是娓娓道来,或是深情款款,或是流畅婉转,风格迥异。不过,这些歌曲的共同点,就是无一不在咏唱济南的泉水。过去的数千年,泉水滋润着济南城;遥望着未来,我们期盼泉水永远充满活力,生生不息。(记者徐敏)

新闻推荐

第六批省环保督察转办件已办结56件

本报9月4日讯(记者王鹏淇)山东省第一环境保护督察组转办第六批信访件共计93件(来电64件、来信29件)。截至9月4日,已办...

章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章丘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