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的“数据库”

济南日报 2018-05-20 11:39 大字

本报5月19日讯(记者 卢虹)章丘刁镇郝家楼村,赵秀清家的小麦已经进入收割倒计时。和其他农户一样,她也要时不时到麦地里转几圈,看看成熟情况。但和其他人不同的是,她还经常拿个小本子写写画画,记录着她的“种地日记”,具体项目杂七杂八,但对赵秀清来说,这些都可以脱口而出。

2017年9月20日,购买“济南17号”小麦种子50公斤,花费180元;同年10月1日,购买肥料花费520元,耕地、播种机械作业费分别花费240元和100元;还有隔三差五的打药费和浇地费……如果只是为了算算收成,赵秀清不会这么事无巨细地记账。其实,她是带着“任务”来的。

农产品价格的涨跌牵动着百姓的神经,除了流通和终端销售之外,上游的种植、养殖成本对农产品的定价起了基础性作用。并且,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农户在种养殖过程中难免遭遇各种风险和挑战,这就需要农调户及时掌握上报行情,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早在1983年起,根据国家机构设置,市物价局就成立农产品成本调查队,现如今在济南共有270多个像赵秀清这样的农民担起“价格线人”的职责,专门调查农产品成本。从小麦、玉米、粳稻、白菜、大葱等农作物,到生猪、奶牛、蛋鸡、肉鸡等,多达42个(项)品种成为调查“主角”。

2002年,赵秀清接下农调这份“差事”,这一干就是17年。家中4亩粮食耕地,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她的“任务”就是记录种植过程中的点滴投入,比如用了多少化肥,买了多少除草剂,干了什么样的农活,浇了几茬水,用了多少水费,干了几个小时都要折成成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田间地头”撷取的数据,都有着泥土的气息。赵秀清的“活儿”并不难,难的是经得住考验的耐心。

马上就要到小麦的收割季了,赵秀清正准备向物价部门上报“价格预测”材料。由于前期受冻寒、干旱影响,她预估今年小麦有一定程度的减产,但并不严重,平均每亩能达到500公斤左右。按照往年2.5元/公斤收购价格计算,每亩总产值达到1250元左右。单亩核算成本有种子、化肥、农膜、排灌、机械作业、工时等费用,综合下来要投入450元/亩左右,这样每亩纯收入达到800元左右。

一个人的数据可能缺乏说服力,但众多农调户的数据集合在一起,就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些“接地气”的原始数据通过县、市、省逐级审核汇总,上报到国家发改委,就形成了系统可靠的“农业大数据”。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能摸清农民的收益。从宏观上说,这些数据为政府制定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目标价格、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提供了重要基础,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方面发挥了不可(灭的作用。

对于这份“差事”,赵秀清很自豪,她说,“自己种一年地,就坚持提供一份真实可靠的数据。”

新闻推荐

章丘区纪委强化“三种意识”助推执纪审查提质增效

本报讯(记者王永)今年以来,章丘区纪委监委通过强化纪检监察干部的法律意识、程序意识和证据意识,进一步推进纪检监察工作...

章丘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