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铁匠屈希望 近半个世纪的坚守与传承

陕西日报 2018-03-01 08:30 大字

铁锤落下,火花四溅,每件农具都是经过千锤百炼锻打出来的。

每件农具屈希望都力争做到极致。

本报记者吕贵民安涛/文图

2月19日晚,《舌尖上的中国3》在央视播出后,节目中介绍的章丘铁锅短短几天就卖出10万余口,传统手工艺品受到热捧。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有了用高温液态还原法得到生铁的技术,几乎同时,也开始用铁来铸造农具和兵器。于是,就有了以打铁为生的人——铁匠。

铁匠以铁为原料,靠一把铁锤打造出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铁器的出现促进了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铁器时代”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渐行渐远,如今几乎成为一种记忆。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屈希望,是白鹿原上最后一个铁匠。他打铁近半个世纪,打造了无数农具、生活用具,还原了十八般兵器,风光过、落寞过,如今,他终于看到了打铁技艺传承下去的希望……

47年的坚守

春节后,在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的集市上,记者见到屈希望,他在集市上摆摊出售自己亲手打制的各种农具和生活用具。“目前是农闲时节,购买农具的人少,生意不是太好。”他给记者介绍时,旁边一位挑选镢头的老者插话说:“机器制造的农具好看不中用,老屈打的农具结实耐用,一把镢头能用上几十年。”

屈希望今年64岁,幼年时的他就特别喜欢看打铁。一块生铁,经铁匠的烧火锻打,就能变成一件精美的农具或生活用具,他感到很神奇。每次路过铁匠铺,他都要站在那儿看上好久好久,很羡慕有手艺的铁匠。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曾把一个铁钉打成挖核桃的小刀,得到大人的夸奖。

当铁匠是屈希望的追求。1971年,也就是他初中毕业的那年,正赶上大队办起了农具厂,在全村招收47名打铁工,屈希望抱着“一技在身,吃穿不愁”的想法,毫不犹豫就报了名,如愿以偿成了一名铁匠。

那年,17岁的屈希望开始跟着师傅屈焕龙抡大锤。“两年后,我出师了,也成了师傅,另开了炉子,并配了徒弟。”屈希望说。

当年的打铁匠是让人艳羡的职业,但打铁也是个卖力气的苦活,每打造一件农具,要经过烧火、捶打、育弯、培刃、成型、淬火和打磨等十多道工序。尤其是抡大锤,一天下来,全身酸痛,背后的苦和累是常人难以承受的。

“5年后,因为受不了那份苦和累,40多个学徒工,坚持下来的只有我和另外一个人了。”屈希望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村上的农具厂解散了。各家种各家的地,农具也用得少了,白鹿原上的铁匠都改行了。

回到家的屈希望一天不打铁,就觉得好像没干活一样。他看到乡亲们分田到户后,有些地块机械耕作不到位,还得用传统的农具。于是,他又在自己家里开起了铁匠铺。就这样他一直坚持了47年。

十八般兵器

狄寨街道办东车村靠南边的一户人家就是屈希望的家,一张铁皮上写着“打铁”二字,挂在门口的电线杆上。屈希望的铁匠铺就在他家一进大门的地方,上面用一块帆布和几片石棉瓦挡了一半,下面是一个火炉,周围堆放着几个铁墩、大锤、小锤,墙上挂着大小不一的各种铁钳。屈希望说:“这些都是打铁所需要的基本装备。”

屈希望告诉记者,打铁的工序很繁杂。就说打一把镢头吧,第一道工序是选料,要选择上好的材料,按需要切割下来。第二道工序是烧红锻打,将料铁放入炉火中,烧红后移到铁墩上抡起铁锤锻打,需要大锤小锤一起打,小锤指到哪里大锤就要打哪里。之后再进行加钢、连接锻打步骤,增加韧性并连接不同部位。第三道工序是定型,用专业工具修剪形状、更精细地打砸细节处,大样基本成型。第四道工序是淬火,这一步非常关键,凭的是眼力和经验,观察颜色变成淡红,先在土里冷却到一定程度再放入水中。淬火之后铁器的物理性会更加稳定。第五道工序是打磨成型,用锉刀将毛刺打掉、锉光、开刃。一把镢头就制成了。

讲完这五道工序,屈希望拿出一把别人需要加工处理的镢头,按照步骤,给记者现场演示了一番。打铁时铁器烧的程度,敲打的力度、节奏以及淬火的时间都有技巧,一个环节没做好都会影响成品的质量,所以需要长时间的琢磨与摸索。

屈希望告诉记者,他的铁匠铺打造的农具、生活用具有上百种,最难打的铁器就是菜刀。一天干上8小时,紧紧张张能做出两把菜刀,每把在市场上仅卖50元。“打一把好菜刀,要将铁块中间破个口,将钢夹在中间,然后烧红反复锻打,让铁和钢完全融合在一起,这样刀锋才能锋利而且经久耐用,我打的菜刀一般能用十多年没问题。”

在院子紧靠西侧的房子,是屈希望的陈列室,里面摆放着他精心打造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18般兵器和荣获的各种证书。“这些仿古兵器,都是我在清闲的时候看了许多武打电视剧后,参照里面的道具,凭着自己的想象精心打造的。这18般兵器参加过多次大型展出,曾引起过轰动。有人出上万元要买一件,我都没舍得卖。”屈希望说,18般兵器曾获陕西省工艺美术作品奖,省市手工艺一等奖。屈希望还在2011年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013年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2000多名老外来观赏

近几年,随着白鹿原、白鹿仓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曾经冷清了多年的铁匠铺又红火起来了。屈希望说:“许多来白鹿原旅游的人,已经把我这儿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我的铁匠铺也成了白鹿原上的一张名片。”

如今,经久耐用的手工锻打铁器又开始受到追捧,打铁技艺的观赏性魅力再现。屈希望的传统打铁技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在屈希望家有一个笔记本,上面记载着前来参观的游客姓名,记者注意到,其中有许多外国友人。近几年来,屈希望的铁匠铺就迎来2000余名外国友人前来观赏,仅去年一年屈希望就接待了800余名外国友人。

屈希望现在常常被邀请参加各种大型民间手工艺表演,对屈希望的打铁技艺表演,许多国内游客和国外友人都赞赏有加。

在东车村,一位老者得知记者是来采访屈希望的,就凑过来说:“我们村上还真离不了屈希望这样一个手艺人,要不然村民的农具坏了,要修理都找不到个地方,这门手艺一定得有人传承下去。”

白鹿原上曾落寞过的老打铁手艺,因为实用性和观赏性重新焕发出光彩,也自然会引来传承人。

灞桥区青年郭光是一名大学生,前些年一直在南方打工,他看到南方人对民间手工艺品,特别是铁艺品很感兴趣,就一心想学这门手艺,当得知白鹿原上有个打铁的屈师傅后,就主动联系前来拜师学艺。见有人来,屈希望自然十分欣喜。目前,除郭光外,屈希望还收了胡书勋、张聪、李光、张鼎等4个徒弟,这4个人中,其中3个人是大学生。

如今的屈希望很忙,除了每月固定的几天要上集市卖自己打造的农具和生活用品外,其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给徒弟传授技艺上。此前,附近的民俗城邀请他去表演打铁技艺,他都没时间去。

屈希望说:“原来没有人愿意学打铁这门手艺,所以也招不来徒弟。过去我老伴儿经常帮着抡大锤打铁,后来上了年龄,干不动了,我就一个人干。儿子在部队,有时回家探亲,也帮着我干。我最担心的事就是这门手艺在我的手上失传了,现在好了,把打铁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我很有信心!”

新闻推荐

豆瓣评分一路下滑 “舌尖3”成了“吐槽大会” 白攒了四年的口水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总导演刘鸿彦乐山麻辣烫(视频截图)大年初四,《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时隔4年重归荧幕,首播当日央视一套尼尔森实时收视率为2.25%,央视九套为0.73%——一集“舌尖”就带动了央视...

章丘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