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舌尖3》 你还饿吗? 食物少了,故事多了,片头曲也换了……

江淮晨报 2018-02-23 01:03 大字

[摘要]食物少了,故事多了,片头曲也换了……

第一集竟然让铁锅“热销”。

“七孔穿山灶”比食物更有看点。

好在美食也没有少。

年初四,接灶神。这天也是吃货们翘首以盼的《舌尖上的中国3》(以下简称《舌尖3》)正式开播的日子。时隔四年再度回归,《舌尖3》换上全新的制作团队,节目风格也悄悄地发生了改变:食物少了,故事多了,片头曲也换了……而改变带来的是争议:有人说《舌尖3》更具人文关怀,也有人说《舌尖3》变得“不下饭”了。

开播第一集主打器具惹争议

《舌尖3》第一集的主题是“器”,器具担当主角,食物退居二线。如果想靠这一集“下饭”,你可能会失望了。

比如其中介绍的四川泡菜坛子,节目花大量篇幅讲述四川厨师兰明路如何寻找好坛子、如何正确使用泡菜老坛以及泡菜腌制的过程等。泡菜并没得到多少出场机会,观众看到的更多是一个个土黄色的坛子。又比如讲到陕西的“十碗席”,节目也是将重点放在能同时用七个火力不一样的炉头做出七道热菜的“七孔穿山灶”,而对十道菜——红油豆腐、糯米饭、小酥肉、杂烩菜、高汤海带……镜头几乎是一闪而过。不少观众表示很失望,因为居然没看饿!

将器具放在第一集做主角是个颇为冒险的行为,这一集果然引发了不少争议。对此,本集导演骆永红在采访中表示,食物再精美,都离不开灶、离不开锅、离不开盛器和食器,这一集承担的是开宗明义的功能,由此引出《舌尖3》对中华美食文化的溯源。

观众的确不需要太着急,在第二集“小吃”里,腾冲稀豆粉、乐山串串、汕头宵夜、西安水盆牛肉、天津煎饼果子……各种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又重新夺回“C位”。

回响章丘铁锅一夜走红

《舌尖》系列可以说是“种草机”,在节目中出现过的食物,在电商平台的搜索量和成交量都会大增。《舌尖2》就曾让来自贵州雷山的苗族传统调味品“雷山鱼酱”从冷门产品迅速变成“网红”,某大型电商平台迅速补货后,1000罐鱼酱在11小时内售罄。

而《舌尖3》催生的第一个爆款不是食物,竟是一口锅——山东章丘铁锅。章丘铁锅以古法炼制,经过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1000℃高温冶炼、3.6万次捶打,最终造出锅把一体、明亮如镜的铁锅。这种锅传热均匀、结实耐用,而且内部深,最适合中国的炒菜。节目用清水炒蛋、九转大肠两道经典鲁菜体现出章丘铁锅的优点,并讲述了80多岁的章丘铁锅工匠王立芳一家的造锅故事:王立芳一家世代都是锅匠,随着近年手工制作的复兴,古法造锅也焕发生机,如今其儿子儿媳接班,继续传承这门古老的手艺……

《舌尖3》的“种草”效果在第一集播出后就已经显现出来了,不少人留言要网购章丘铁锅。总策划周塬表示乐于看到铁锅的走红:“铁锅能产生那么大的话题影响力,是因为人们对其背后的工匠精神的认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有资本为优秀的手工业产品埋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立意食物人物文化都不能少

到底该多拍美食还是多讲故事,一直是《舌尖》系列需要面对的问题。最“好吃”的《舌尖1》豆瓣评分最高,达9.3分;人文情怀加重的《舌尖2》评分稍降,为8.4分。而《舌尖3》播出过半目前在豆瓣的评分只有6.6分。

新上任的《舌尖3》总导演刘鸿彦对节目定位很明确:“我们不是教人做饭的片子,是讲食物及其背后故事的片子。食物、人物和文化,一个都不能少。文化诉求是我们必须要表达的,但是怎么表达得生动,而且被一些更年轻的群体接受,这些困难是我们这次需要不断克服的。”

第二集“胡辣汤走出河南”的故事,就颇能体现《舌尖3》的创作思路。介绍河南的胡辣汤,节目组却把镜头对准了在杭州谋生的河南人。总策划周塬透露:“胡辣汤是刚开始就想拍的,这是河南、山东那一带的人特别喜爱的一种食物。不过,这种食物不好拍,要是从纯美食的角度来说,很难拍得出彩。”通过调研,他们发现,河南逍遥镇5万人口中,有两三万人都是做胡辣汤生意的,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一碗胡辣汤关系着全镇的生计,食物的背后是中国人的生活,正道出了这一集的主题“小吃不小”。

节目组确定了八个分集的主题,分别是器具、宴席、厨人、小吃、点心、食养、时节、融合。刘鸿彦解释道:“都是在之前的领域内没有触碰过的,这应该是一些新的选题方向。我们之所以做这样的结构,其实里面有一些内在逻辑,包括我们整个饮食文化体系上的表达——大家都会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这个博大精深到底是什么?肯定不仅仅是食物是怎么切的、怎么做的,背后肯定有更深层的东西。我们希望呈现食物是怎么做的,再把背后附着的东西挖掘和呈现出来。”她说,希望通过《舌尖3》,“挖掘我们中国人是如何一口一口吃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争议信息量巨大却“杂而不精”

《舌尖3》总导演换上了刘鸿彦,制作团队也来了一次大换血。节目既要保留熟悉的味道,又要拍出新意,难度的确不小。

很多观众发现,《舌尖3》没有沿用前两季标志性的主题曲。刘鸿彦坦言,换主题曲是“巨大的风险”,但她表示:“创作是多方面的,我们的主题向文化传统方面靠拢,其他元素也要相配套。”她介绍说,这次的配乐把民族味和现代感结合得很巧妙。

记者也发现,虽然主题曲换了,但前两季的音乐仍然出现在《舌尖3》的配乐中。此外,《舌尖3》的影像风格与前两季也有一点不同,加入了一些纪实画面。总策划周塬表示:“第三季节目希望让美食和人物互为观照,以一种最生动、最饱满的状态呈现出舌尖故事。”

播出两集后,《舌尖3》在受到观众追捧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网友的“槽点”大多集中在剪辑上,他们认为《舌尖3》前两集信息量巨大,但在有限的时间里塞入了过多内容,显得“杂而不精”。第一集中导演想说的有很多,石板、石锅、穿山灶、蒸笼、铁锅、菜刀、砧板、坛子、陶瓷等,加热的、烹炒的、进食的一应俱全。但问题也就在于想说的太多,反而给观众浅尝辄止的感觉。例如,在讲述竹编蒸笼时,用蒸笼放了几个包子,拍摄了一下人们大快朵颐的场景就结束了。比如第二集中,汕头夜市的故事才刚开了个头就戛然而止。有汕头网友在豆瓣留言:“刚好是我家乡,我妈妈喊我说‘你看这是我们吃的鱼丸\’,话音未毕,画面已经到乐山了。”据《羊城晚报》

■观众评论

@纤指十三:不少人说第一集偏题了,但是我觉得并没有。中国美食文化不仅包含了美食,还有器具的讲究,每一个都是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雾淡乡:美食的部分被一再压缩,且对所谓“古法”的追求已经到了钻牛角尖的程度。这么拍,忽视了工业化为中餐带来的新活力,也忽视了千万百姓家的实际情况。

@红色条格衫:终于关注食物器具的传承了,食物和器是相辅相成的,说实话,现在想找章丘的锅都难了!

@Mosquito史歌:我感觉吧,还是要老老实实把美食本身讲好,你不是鲁豫啊,一天到晚尽想着背后的故事。把叙事节奏与剪辑弄好,再把美食拍好看点,比什么都好。

@祯我的风采:食物成了次要,看完毫无饥饿感。

新闻推荐

章丘3000环卫工人全员上岗坚守一线过新年

本报2月15日讯(记者王永通讯员姜应华董家桥)春节期间,章丘全区3000余名环卫工人全员上岗,全力维护整洁靓丽的节日环境。为保障节日期间城区环境卫生高水平,该区环卫部门延长作业时间,推行早5点半至...

章丘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章丘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