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绣江水磨祥考 明水人文历史系列之十

章丘晨报 2018-01-11 08:43 大字

明朝徐光启《天工开物》绘制的水磨图□翟伯成

绣江,古称淯水,因芹藻浮动,水纹如绣而得名。发源于章丘明水百脉泉、净明泉等诸泉,往北流至金盘村与西巴漏河合流,折而北流,蜿蜒曲折30余公里,注入小清河,东流入海,是章丘境内最大的一条长流河,也为章丘的母亲河。

源远流长的绣江河水,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哺育着沿岸的百姓。漫步绣江河边,宛然置身江南,“绣江之水清如许,荷花香接稻花香”的美景使人陶醉。这里自古物阜民丰,多收渔米之利。绣江之源明水,古谓“小齐州”,今称“小泉城”,为绣江风物之最。也是北宋文学家李格非、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故里;绣江中游右岸的西皋村,是元代散曲家刘敏中的家乡;下游旧军村,是闻名遐迩的商业资本家孟雒川的故乡。绣江河是章丘水利的命脉、更是章丘的文脉,绣江流域实乃物华天宝之域、钟灵毓秀之地。曾几何时,水磨在绣江河一带星罗棋布,蔚为壮观。这里的人们与水磨休戚与共,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水磨文化。

一、绣江春涨水流声:水磨溯源

两千多年前,人们利用水力发明出水磨,改变了只靠人力和畜力做动力的历史,大大提高了磨香和粮食加工效率。从此,水磨便登上了历史舞台,在中国农耕文明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绣江河水磨形成的原因又有哪些?考证有关史料,我们认为,这与绣江河独特的地理地貌环境以及历史背景有关。历史上,绣江河曾是一条大河,早在元代,著名诗人元好问,曾于1235年秋来到绣江,写下了有名的“长白山前绣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的诗句,说明当时的绣江河水面浩大。

到了明朝中晚期,出现了章丘八景诗,其中有“绣江春涨水流声”一景。说的是春日渐暖,积雪溶化,河水上涨,拍岸起浪,发出声响的情景。特别是沿河而置的水磨被水冲击后发出的轰鸣声,在万籁俱寂的春江月夜中声闻数里不绝。故而,清康熙年间章丘知县钟运泰写下了著名的《绣江春涨》一诗:其中有“一天春卷千堆雪,三月晴轰两岸雷”的诗句描绘。诗人以夸张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春天一日怎能卷起“千堆雪”、晴日何来“两岸雷”的景致?诗人在寓意绣江河的水势很大。绣江河水面浩大、水势又大,自然水磨就多。

再说绣江水磨创建的历史缘起。绣江河上的水磨起始于何年?明清《章丘县志》未有记载,民间传说自宋代以前就有了水碓,水磨的问世正是在水碓的大量运用之后。那时的绣江河可能还称淯水。有确凿文字记载,石磨是创建于明正德年间。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国建设》月刊第七卷四期记载:“绣江河水磨始创于明正德年间,其事之缘起乃因明水镇有富户周八缸者(家中有银八缸,以之为名,侈言其富)为富不仁,勒索乡里,百姓怨之。山东按察知其不仁,令其出银,沿绣江河两岸设水磨十八盘,使百姓用以磨面,不准取利,以此修善而赎前愆。但水磨维修一项,仍归周八缸支付,至穷无立锥,此制方废。”笔者以为,绣江河这重要的水资源很早就已开发利用,用以浇灌田园及以水为动力磨香、榨油、磨面。

建国后,经多年治理,建成干渠6条长55.47公里,支渠98条长71.95公里,干支排水渠道22条长35.82公里,桥、闸、渡槽等建筑物1131座的绣惠灌区,浇灌着沿江的6万多亩耕地。这条古老的河流,自古就是一条利河,造福于两岸的百姓。

绣江河的水势大,自然就有许多桥,而且名桥多,各具特色。绣江由泉汇成河流,先穿过明水东门外的锦江桥,再过中游的三义桥、金盘大桥、旧章丘城东的绣江大桥(东关大桥)、锦川大桥,后绕过口磨桥、回村大桥等蜿蜒北去。这些桥都是望江观景的极好去处,每座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绣江大桥最为出名。据《章丘县志》记载:“绣江桥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嘉靖九年重修,是章丘最古老的名桥之一。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朝鲜人创作的《章丘城厢图》,就是画的绣江桥及“绣江春涨”的景致。

二、一轮水磨轮流转:水磨规模

水磨一般有两种:水势较大,用立式转轮;水势较小,用卧轮带一盘石磨。其工作原理,明代王祯《农书·杵臼门》有载。绣江水磨多在河水上制置两个或三个闸口,以卧轮为多。上磨盘置入粮木斗,粗绳吊住,用木桩顶着不得转动,再由一根小木棍绞住磨盘吊绳,配合水量控制转速,调节粉未粗细。

绣江水磨从明正德年间创建,迄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它经过了明清两个封建王朝和北洋军阀、中华民国,直到建立新中国的历史时代。由兴旺发达到衰退,再由复兴到消亡。清末民初绣江水磨达到顶盛时期,由原来的十八盘发展到五十六盘。水磨大都建筑在绣江河的上游,当时采用揽河筑坝的办法,作为水的动力。它的好处是既有利于中上游农田灌溉,又能冲动水磨做工,促进了绣江两岸经济的发展。

建设一座水磨,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大部水磨采取联合入股,分别经营的方法。一盘水磨,一般为两三家经营,独资经营的较少。当时有“家有土地十亩半,不如一股水磨轮流转”的说法。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水磨赢利治富的情况。

水磨因所处地势不同,水位差距很大,水磨的转速也相差甚远。转速最快,产量最高的是金盘水磨、刘家园水磨,韩家闸子水磨、古槐坛水磨,当时有“四大金刚”之称。金盘水磨筑堤高,水位落差大,一昼夜产香末八百斤;刘家园、韩家闸两水磨水轮均托出水面,平均一昼夜产四百斤;古槐坛因上游水凉,水轮转速快,一昼夜产香末四百斤,一般水磨只能产三百斤左右。

水磨生产时间,从旧历八月十五日开始,至次年五月初五日为业,全年生产八个月的时间,其余为农田用水时间。据统计,那时平均每年产香末七百万斤,收入七十多万元。

所制成的各种香,主要是线香,除本县销售外,大部从明水装火车(约计六十个车皮)运往济宁、滕县、兖州、南京、郑州等地,然后分别销往苏、鲁、豫、皖四省和毗邻地区。山东省销售地主要是聊城、茌平、东阿、阳谷、梁山、济宁、兖州、曲阜、邹平、滕县、汶上、金乡、鱼台、嘉祥、菏泽、曹县、单县、巨野、郓城、东平等二十余个市县。苏北、豫北、皖北也是章丘香末的销售市场。

绣江香末历史悠久,产品驰名省内外,每年招徕外地大批商贾来章丘做生意。他们除用现金购货外,还经常带来干粉、粉皮、花生油、鲁西大黄牛等物,采取以货易货等价交换的办法进行交易。有些还可以赊购,等回去销完货再来还款,章丘的一些货主也到外地推销。

三、庞大的“香坊”产业:水磨经济

绣江水磨的发展,给两岸百姓带来了生机,许多农民依靠水磨发了家致了富。农村的一些“香坊”也应运而生,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劳动大军和很大的产业。

(1)贩运木材。水磨加工的主要原料是柏树。因此,每年有五百多人从事木材贩运。他们从外地采购,来章丘销售,从中牟利。他们将买回的整棵整棵的树木,截成树身、树干、树皮、树枝、树根等数部分。树身锯成木板或当房梁出售,树干当檩条卖出。其余卖给磨主,仅此一项就够本,获利甚丰。全县从事该项生意的以宫王村、樊家村、辛庄村为最多,当时有“吆吆喝喝的宫樊辛”之称。他们有的全家齐出动,有的合伙联营,春冬两季最活跃。

(2)砍渣。用木料磨成香末,需要把树枝、树墩砍成碎片,从事这项工作的谓之砍渣工。每年用在这方面的劳动日就占二万三千余个。如果每个劳动日按1.5元(当时价格)计算,那么全年就要支付三万五千元。

(3)看磨。水磨转动起来要有专人管理,负责添料和放置磨好了的香末。每年用于这方面的就需要一万五千个工日,以工值0.4元计,全年就是三千七百五十元。

(4)錾磨。当时安装的水磨都是石磨,工作一个阶段,石纹(相当于磨齿)就会磨平,影响工效。这时就要请石匠修理,将石纹錾深。每年要花二千五百个工日,工值1.5元,计三千七百五十元。

(5)运渣费。每年运渣费需要一万一千二百五十元、包装费五千六百元。

以上六项共计收入达十三万一千六百多元。每股磨东每年可获利二千八百余元。

水磨带动了香坊的发展。当时的东皋、西皋、金盘、三盘、北套、南套、船王等村均建有香坊,约一百多家。这些村庄每到春秋季节,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投入制香工作,半年时间,收入可观,真是户户有“进饷”,人人有钱花,既发展了经济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发展。

具有近五百年历史的章丘水磨、香坊、油坊,在抗日战争中遭到严重摧残。当地土顽匪霸把水磨当作敲诈勒索的主要对象。土匪王连仲,经常向磨主要钱要物。如1940年9月,王连仲在果子园召开磨东会议,他大讲反共抗日救国,号召磨东出钱出物支援他的游击队。会后向磨东下达了“抗日捐”、“荣户捐”、“爱国捐”等等,要限期缴纳,不得拖延,否则就以亲日通匪论处。由于严重的苛捐杂税,使磨东经济陷于困境,有的出卖股份,有的停止营业,更严重的是外地商人不敢入境交易,使水磨经营处于瘫痪。三年解放战争期间,战事频繁,政局不稳,工商业倒闭,水磨也停滞不前,至解放后才有新的转机。

1955年,农村组织生产社,明水镇的宋家磨乡与三盘乡合并,所辖十一个自然村,组成了红星高级农业合作社,对所有的二十二盘水磨进行了整修,更新了生产管理制度,疏通了河道,改造了坝头,使水磨重新转动起来。平均每盘日产三百斤,总产约四千七百多斤,纯收入达四百七十余元,月收入一万四千一百元,年收入八万四千六百元。另有香坊五十处,每处日产香一百五十斤,总产七千五百斤。每斤香净利五角,每天收入三千七百五十元,全年总收入达六万七千五百元;水磨和香坊两项收入加起来共是七万五千九百六十余元。这对农业生产社来说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增加了社员收入。

四、难以割舍的乡愁:水磨文化

旧时,在绣江流域,特别是上游,有许许多多的水磨人家,他们的生活因水磨兴衰而改变,他们演绎着水磨故事,传承着水磨文化。

过去,绣江两岸,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鸡叫、狗咬、水磨响。有了这三种声音,日子才算过得踏实。水磨因人而生动,人因水磨而踏实。如今,水磨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它更多的成了绣江河流域人们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家园。当然,水磨留给人们的不仅是对于生活艰辛的回忆,更多的还有水磨生活的乐趣。夏日在磨渠里戏水,冬天在磨房旁嬉戏是大多数绣江河人的共同记忆。

农耕社会,农户居住分散,社会协作程度低,这就注定了水磨房将成为人们进行信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来到水磨房的老老少少,暂时抛开了长幼礼仪,毫无顾忌地谈天说地。趁着等待磨面的空闲,老人点袋旱烟,饶有兴趣地讲讲水磨故事,不知有多少动听的歌谣、有益的家教、有趣的民间故事都从这里传播出去。

水磨房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维系着乡间的关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也因为此,在绣江河流域,随处可见以磨(盘)命名的村庄。其中有以姓命名的如宋家磨、李家磨、沈家磨村等,有以水磨规模和数量命名的如金盘、三盘、四盘村等。而现在,这些地方大都已是有名无磨,或仅留遗址。

磨香的地方,自然就有做香技艺和进香文化。从历史上的看,绣江水磨主要用于磨香,加工制香主料柏面、柴面和配料榆皮面。旧时,烧香是为祭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至于老百姓,祭祀更是头等大事,特别是当时赴泰山进香十分兴盛,有《泰山进香图》为证。

如今水磨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未来一代人或许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水磨的真容。但是,仍有一群人在努力着。一群文史爱好者在不懈地抢救性征集有关史料,一些摄影师至今还在进行抢救性地拍摄,画家们用画笔画下家乡的水磨,作家们用诗歌吟唱梦中的水磨……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水磨,只为抚慰心中那一抹浓浓的乡愁。

新闻推荐

有轨电车将串联山大老校区和章丘校区

8日,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思斌,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修春海分别对轨道交通建设各线路重大节点和中远期规划进行了详解。M线正在等待批复据介绍,今年将启动世纪大道有轨电车项目...

章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章丘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